scroll down

学校部门

我校学生在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


8月8日,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澳门落下帷幕,我校8名学生的四个科技项目取得了一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其中张万袆同学的作品《长江江豚早期行为发育和回声定位能力发展研究》除了获得湖北省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外,该作品还获得因特尔英才奖,这意味着该项目有望冲击第58届因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

昨日,副校长党宇飞、现代教育技术处主任陈先钧等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和来自各新闻媒体的记者到车站迎接从澳门赛场上载誉归来的学子。

武汉晚报消息(记者翁晓波通讯员陈先钧)长江江豚为什么在幼年死亡率高?因为江豚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处于“脆弱期”,极易受到影响。昨日,华师一附中高一学生张万袆的这一发现,在第21届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湖北省唯一金牌。 2005年7月6日,水生所里出生了一只幼豚 ,张万袆从那天起开始研究这只幼豚。 在近半年的观察中,张万袆写出了调查报告。报告称,幼豚在出生后对母豚的依赖性十分强烈,出生后第21天才开始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反应;在出生后第27天,幼豚才对周围事物有较好的判断能力;船舶噪声对幼豚行为干扰特别明显,可以破坏母子之间的关系。因此,第一个月为幼豚的“脆弱期”,这个时段幼豚最容易受到侵害。 张万袆提出建议:在每年3到6月江豚繁殖期,建议相关部门禁止在江豚活动频繁地带进行捕鱼活动,并限制过往船只的速度与数量。

高一学生研究江豚获大奖 张万祎:探究的过程很快乐

荆楚网消息(楚天金报)记者 刘辉 习生 吴珊 金灵 欣子 通讯员 陈先钧 报道:在刚刚结束的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华师一附中高一学生张万祎凭借《长江江豚早期行为发育和回声定位能力发展的研究》获得全国唯一一个一等奖。

江豚属于“国宝”级保护动物,现在濒临灭绝。张万祎对它产生兴趣来源于小时候的经历。上小学时,经常乘坐轮渡的他,常常发现大鱼浮出江面,爸爸说大鱼真正的名字叫江豚,浮出水面是为了呼吸。万祎一下子喜欢上了这种可爱的动物。年龄渐大,万祎也常坐轮渡,可是却几乎再没看到江豚浮出江面。万祎是个爱思考的孩子,于是便萌发了探询个中原因的念头。

去年暑假,结束中考的张万祎正式开始了对江豚的探究。他在网上查了不少关于江豚的资料。由于江豚和白鳍豚的习性、形体和活动区域十分接近,他每个周末都乘公汽到武汉白鳍豚馆进行近距离观察研究,并用摄像机和数码照相机,详细记录了一头幼豚从出生到5个月大的发育过程。

最初半个月,他每天都要到白鳍豚馆“泡”一个小时,为此每天很早就起床。“看着这些小家伙的眼睛,就像在看小婴儿一样,感觉它们似乎也在好奇地望着你,可好玩了。”张万祎研究发现,幼豚出生后的第一个月是“脆弱期”,且不具备回声定位能力,对环境的探测能力和适应能力差是死亡率高的内在原因。江豚濒临灭绝的原因很可能也与此有关。他建议,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应对策,避免船舶噪声对幼江豚造成干扰。

从探究到撰写论文,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其间张万祎考进了华师一附中。他坦言,其间最大的困难就是科研和学习在时间上的冲突,为了做实验他甚至还逃过几次课,好在老师们挺理解,尽量帮他把落下的课补回来,因此学习成绩一点没下降,老师倒是觉得他每次考试都会有进步。“研究和学习也能相互促进。”张万祎说,在实验过程中,对各种声波的使用促进了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对生物学、物理学的学习又加强了他实验的操作能力。

张万祎的梦想是将来能进入武汉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尽情探究未知的生物世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