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部门
我校获湖北省首届校报校刊评选创新奖
为了提高校报校刊编辑质量,促进校报校刊交流,“武科大中南分校杯”湖北省首届校报校刊评选颁奖大会
我校语文教研组组长
图一、我校荣获“校报校刊工作创新奖”,图为张真校长接受奖牌
图二、与会代表合影
附:
弘扬校园文化 提升人文素质
——在湖北省首届校报校刊评选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华中师大一附中 胡茂良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早上好!欢迎各位在“12、9”这个令人振奋的日子,相约来到我们学校,探讨同样令人振奋的话题。校报校刊,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宗旨的窗口,也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平台,更是一个学校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受大会的委托,我在这里代表华师一附中语文教研组,向各位汇报一下我校学生文学社团——旸谷文学社的基本情况。
旸谷文学社有着光荣的传统。它的前身应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华师一附中文学爱好者协会”。那个时候,语文老师和学生定期用毛笔在白纸上抄写学生和老师写作的诗文,张贴在校内的一面墙上,全校师生墙前驻足争睹“学语文”墙报,成为当时校内一道独特的风景。语文组领导和指导老师几经更换,但墙报的张贴并未因此而停办。墙报先后共办过108期。我记得在办到100期的时候,语文组还进行了庆祝活动,人心的兴奋不亚于过节。之后,更名为“楚歌文学社”,出版过《楚歌》杂志24期;再后来的“采英文学社”又出版过《采英》杂志5期,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旸谷文学社。
旸谷文学社是我校文学社与时俱进的产物。“旸谷”这个名称,源自于神话故事“夸父追日”,是古代传说中日出的地方。用她来做这些“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年学生的文学刊物名称,具有较好的寓意。学生的青春,以及他们生活和写作的的激情,不正如喷薄而出的初升太阳吗?日出之地,不正是孕育一切希望和生机的地方吗?三年的高中生活,是人生的重要驿站,我们的学生有这么一块抒写心灵的阵地,将会为自己的花样年华谱写一曲终生难忘的青春恋歌,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华师一附中的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增加了一道绚丽多彩的美丽风景。
文学社的成立,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各个处室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扶持。张真校长为《旸谷》杂志亲笔题写了刊名,校团委、科教处、学工处为文学社提供了启动资金,各个年级也为文学社成员的活动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王校长、周校长、张助理、赵助理等都欣然担任了《旸谷》杂志的顾问。
文学社有她自己明确的办社宗旨和完善的组织机构。旸谷文学社的成立,意在“汇八方之英才,展文学之风采”,以促进文学交流,提高同学们的文学修养,增强学校的文化氛围,提升广大师生的人文素质。其宗旨是:探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生活中提炼真正的文学,从文学中体味真实的人生。不排斥任何真实的感情,不拒绝所有真挚的心灵。给灵魂一双腾飞的翅膀,给思想一方翱翔的晴空!其特色是:民主,自由,追求理想,寻求精神家园。文学社通过自荐、民主投票、语文组把关审批等程序,确立其组织机构:兼职指导老师两名,社长一名,副社长一名,下设编辑部、美编部、外联部、秘书部,各部设部长一名。现有社员234名。举办各种活动,《旸谷》杂志的征稿、组稿、编辑、排版、插图、找印刷厂以至于拉赞助,全由这些同学独立完成,他们的各种能力从中得到了极好的锻炼。
文学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科教处和语文组每周专门为该社骨干社员开设了文学选修课,由本校语文老师或是聘请大学老师及作家等为他们上课。该社曾多次举办征文比赛、诗歌创作曁朗诵会、课本剧表演、文学创作交流会、作家专题讲座等大型文学活动,在校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三年来,他们自己出面,邀请了著名作家祖慰、董洪猷、晓苏,著名学者李敬一教授等来校举办文学讲座,其现场热情的高涨,思想的活跃,气氛的火爆,真称得上是盛况空前。对于确有写作能力的同学,学校大力支持,为他们单独提供电脑、写作间等条件,让他们的写作天才脱颖而出。
文学社取得了令人高兴的办社成果。多年以来,社员们在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文学作品难以统计,在今年暑假期间北京举办的中华诗文画大赛上,我们寄去的一期《旸谷》杂志的文章,全被评为一等奖。近几年来,我们培养出了少年作家戴漓力,她在中学期间,就发表了她的长篇小说《铃儿响叮当》,进入武汉大学以后,又先后发表了《忘归箭》等几部长篇小说。这一届高二学生中,还产生了一名中国少年作家协会主席,她就是中央电视台、凤凰电视台、武汉晚报等多家媒体多次采访报道的蒋方舟同学。
文学是心灵的抒写,是人生与自然的审美表达,文学的熏陶,将会把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崇高的境界。在今后的日子里,我相信,我们的文学社将会继续让我们同学的生活多一点色彩,心灵多一点感动,脸上多一点阳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