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down

媒体报道

培养未来世界引领者

作者:

来源:

访问量:

2025-04-03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徐惠和学生们在一起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校长名片:徐惠,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职称。

在新时代背景下,华中师大一附中的使命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为谁培养?如何培养?对于这些问题,华中师大一附中以实际行动交出了精彩的答卷。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素质教育方向,瞄准创世界一流中学、培养未来世界引领者的目标,华中师大一附中在多年实践中逐渐构建了具有示范价值的基础教育育人体系,取得了一定成绩,于2022年获国家基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 徐惠

完善五育并举

全面育人的学校课程体系

我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建构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学校确立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目标,首创“强健身心、卓越品格、关键能力”三位一体素养结构,建立由国家基础课程、学科实践课程、综合探究课程、启航未来课程等四大类课程构成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德育方面,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建构“3+5E”德育课程体系——每日运动、每周班团会、每月主题教育、每学期育人课程、每学年成长课程。培养学生胸怀天下、洞见未来、敢为人先、坚毅执着的卓越品格。

体艺活动方面,以培养强健体魄和乐观心态为导向,实施体音美“2+1+1”课程方案,使每个学生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两项艺术特长。

劳动课程方面,建构全场域“三生”劳动课程,实现劳动素养与立德树人相结合。“1月家务课堂”,把劳动写在亲情里;“1周乡村课堂”,把劳动写在乡情里;“1天义卖活动”,把劳动写在公益里。

学校还建构了多样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立“实景感悟课堂”,带领学生“到银行上数学课”,体会学以致用;“到博物馆上历史课”,观千器知先人智慧,揽万物得前民力量;“到革命纪念馆学党史”,感悟革命信念和献身精神;“到中国建筑科技馆学语文”,触摸中国文化。建立“实地体验课堂”,带领学生徒步拉练20余公里,磨练意志;进行“1周军营体验”,在军训中强健身心;进行“1周法制教育”,在少管所听取报告,接受法制教育。建立“实操探究课堂”,传承学校“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特色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坚持贯通学习理念

构建一体化培养机制

“怎样度过你宝贵的人生?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如何通过科学研究成就一番事业?”3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到校,给高一学生展开了《人生·事业·科学》主题讲座,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砥砺学生成长。

我们坚持贯通学习理念,增强探究型课程与高校等资源的链接与生发。通过整合社会、家庭、高校、校友等课程资源,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逐渐扩展为以光谷课程、院士课程、高校课程、校友讲坛、博士讲坛、大学文化周等为主要形式的课程群,为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厚的教育资源和育人环境。

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跨学科发展。学校从学科眼光、实践创新和公民素养等角度,不断扩宽拓展型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学科拓展类课程覆盖多个学科领域,从数学思想方法、文学赏析与故事创作到天文学导论、量子力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实践创新类课程依托人才一体化实验区建设和高校共建实验室,开展《算法与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初步》《3D创意智造》《AI+机器人》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公民素养类课程依托班团会、党团校史讲解、国旗下演讲、国防教育、成人礼等活动,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学校成立小初高联合的“卓越联盟”,开展一体化实践探索。通过跨学段学法教研、师生互访、初高中教师结对等多项举措,推进小初高教与学一体化;开发“学段衔接教程”,强化初高中合作育人;开展“博士讲坛”,启蒙科研创新,邀请本校海内外名校毕业的博士给学生分享求学经历、科研历程、学科前沿,改善学生思维方式、知识架构和学科视野,引领学生拥抱未来,担当科学兴国使命。

深化素养导向

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变革学与教的方式及相应的教研方式,建立指向学生学习的“学—教—研”一体化研究机制。在教研的取向上,将研究重点从传统的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生如何学;在研究学生学习规律、兴趣、需求等基础上,研究应该如何施加相应的教学;最后,根据所要进行的教学来研究如何施教。

“双新”背景下,课堂并非是教学的唯一阵地,学校注重丰富育人资源,从纵向和横向两条路径突破课堂边界,完善协同培养体系。在纵向上,进行大中小学衔接,与大学通过一起开设先修课程等方式进行衔接,与中小学通过跨学段研修和开发素养衔接课程进行衔接。在横向上,将家长资源引入课堂,加强家校共育;将学校带入社会,将社会转变成为大课堂。通过纵横协同,使多主体参与学校教育,拓展学习的边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推进质量优先

多元综合的考试评价改革

为确保考试命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学校建立了以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落实“双新”精神的考试命题质量保障机制,明确命题计划要涵盖考试形式、题型、难度、区分度、平均分数以及考点覆盖等多个方面。

避免评价方式单一化,学校运用信息技术,并借助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网平台,建立“五纵五横”学生成长档案及相应的评价体系。纵向上,围绕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开设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体艺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五类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并对其表现进行记录和系统追踪。横向上,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等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性、过程性、激励性、诊断性的评价,并通过反馈帮助学生进行动态调整。

加强协同共育

互联互通的校本教研工作

华中师大一附中设立基础教育研究院,搭建培训督导平台、资讯服务平台、教研交流平台、调研评价平台,成立“人才一体化培养研究小组”,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依托“一院四平台”,从课程建设、课堂改革、联合教研、备考交流、质量测评、课题研究、主题论坛、德育实践等方面开展跨学段学法教研,实现人才培养的有序衔接和资源共享。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实施“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计划,建立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结对成长与共生机制。学校还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体性,积极推动教师围绕“双新”背景下的新问题进行研讨,使每位教师都能成为研讨的组织者。

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用智慧破解难题,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征程中谱写精彩篇章。

 

链接:https://cjrb.cjn.cn/h5/html5/2025-04/03/content_151734_2028644.htm?curr=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