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丁汉院士智能制造科普工作室两周年庆典暨“院士对话青少年”活动在我校举行
作者:
来源:
访问量:
2024-06-07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正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什么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代替人类?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何种状态?6月4日下午,《江城科学讲堂》特别节目暨丁汉院士智能制造科普工作室两周年庆典活动在我校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丁汉以《机器人的未来技术》为题为同学们开讲。丁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专家,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主任,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共融机器人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指导专家组组长和基础科学中心“机器人化智能制造”首席科学家。丁院士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SCI刊物论文3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截至目前,丁院士已培养博士生50余名,硕士生百余名,其中近10人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等科研人才“国家队”。此外,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彭育园,武汉科协党委书记李定君、副主席郑华,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朱永平秘书长、蔡喆副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张芬,武汉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部长彭竹春,科普部负责人吴宇明,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欢,湖北工业大学科发院副院长李平,武汉教育电视台主编李艳等参与了此次活动。丁汉院士和彭育园书记一行到达我校后,由周鹏程校长、徐惠副校长、黄发享副校长、方钢主任、彭景主任、孙俊峰老师等陪同参观了我校校史馆,周鹏程校长给嘉宾们介绍了我校发展历史。

接着,丁汉院士、彭育园书记等一行在校长周鹏程的陪同下,参观了我校的AI+机器人教室,我校黄发享副校长介绍了学校开设课程的意义和方向,华科授课教师赵欢教授详细汇报了AI+机器人课程和教室的建设情况,课程的设置和内容。


随后,丁汉院士和课程的学生代表们互动,回答了同学们的一些问题并对他们做了勉励发言,最后,观看了本学期的作品,避障机器人的表演。丁院士对我们在课程的设置和同学们优秀的表现很是赞同。在院士对话青少年环节,同学们向丁汉院士提出了不少精彩问题。有同学说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不会让未来某些职业消失?我们再选择未来方向时应如何选择?有的同学说机器人可以怎么样改变制造的模式呢?为什么要把机器人做成人的模样?人形机器人未来可以替代人类做什么工作?还有同学提问:现在已经出现了会说谎的AI,您怎样看待AI说谎这件事,我们该怎样预防出现这样的AI?同院士一一作答,并强调选择要考虑自身的兴趣,学好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

在结束院士对话青少年环节后,丁汉院士科普讲座正式开始。讲座由徐惠副校长主持,周鹏程校长致欢迎词, 周校长讲到:华中师大一附中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的探索,上个世纪80年代,我校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的理念,90年代,我校首开中学素质学分制先河,2014年我校又在全国率先提出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提出并践行“塑造强健身心、涵养卓越品格、培养关键能力”的育人观,立足“未来世界的引领者”的育人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胸怀天下、洞见未来、敢为人先、坚毅执着”的卓越品格,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近年来,我校高考重点率、名校率、高分率居省内榜首。国际奥赛五大学科金牌数近十年有17枚,共计37枚,居全国榜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硕果累累,学校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中学的目标奋力前进。

我校有一系列校本课程,如院士课程、光谷课程、PBL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等,本学期来我校进行科普讲座的院士有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院士、中国农大康绍忠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傅正义院士,以智能制造为主要特征的制造业数字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势不可挡。丁汉院士用他的智慧和情怀、信念和担当,引领我国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破浪前行。希望同学们以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姿态走近科学家,学习科学方法、锻炼科学思维、传承科学精神,共同探索智能制造的奥秘。
接着,由武汉市科协李定君书记致辞,李定君书记表达了他来到华师一附中看到同学们精神面貌的惊喜之情,他说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和好学勤问深深打动了他,李书记也指出,2022年6月,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湖北工业大学联合共建的丁汉院士智能制造科普工作室成立,代表我市智能制造科普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两年来,工作室组织开展了系列科普工作。武汉市科协将继续履行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牵头单位职责,为我市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讲座开始,丁汉院士首先介绍了机器人的发展史。从公元前10世纪的艺妓,公元前3世纪鲁班发明的飞翔木鸟、公元约2世纪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到”ROBOT”一词的诞生,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诞生,到现在形态功能各异的机器人应用到生产生活战争等各个领域,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机器人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人类研究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动因是人类对自身的好奇和对上帝能力的向往。追求的目标之一是能够使机器具备人的部分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的能力,从而实现代替人、服务人、拓展人等方面的目标。
人类的梦想是想让机器人成为人类友好合作伙伴,而现实中机器人的功能和实用性距离人类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丁汉院士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扩大,机器人技术正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他预测,未来的机器人将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臂或自动化设备,而是具备高度智能化、自主化、人性化特征的智能机器人。即实现机器人向与人、与环境及机器人之间交互的方向发展,实现人机共融,这就是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方向:机器人化智能制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丁汉院士指出,机器人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他建议,未来的机器人研究应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机器视觉等先进技术融入机器人设计中,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同时,也需要加强人机交互技术的研发,让机器人更加易于理解和使用。

同时,机器人技术也面临哲巨大的挑战,丁汉院士指出,在制造设备和制造工艺两大科学问题上仍有待考究,例如机器人如何完成像系鞋带这样的简单动作。他强调,从“经验工艺”走向“数字、智能工艺”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深入研究和应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智能制造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研发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是模仿人的形态、运动和功能的高级通用形态机器人,及其衍生、演变的机器人,具有感知环境、操作物体、人机协作的能力,辅助或者替代人类执行危险、肮脏、重复环境下多种类型任务,应对和处理未曾预料的情形,人形机器人能够与人类进行自然交互,提高人机交互的效率和舒适度。人形机器人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执行各种任务。未来,人形机器人不仅可在3C/汽车制造、物流、养老、家政等场景落地,还可能成为军事安防、太空开发的重要力量。此外,丁汉院士还强调了机器人技术在医疗、教育、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他认为,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更多创新应用涌现,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便利和福祉。人形机器人研究面临的技术门槛高,需要克服运动控制、感知与认知、人机交互等难题。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在设计、制造和应用方面存在更大的挑战。

在谈到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时,丁汉院士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仍有待提高。他呼吁国内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最后,丁汉院士强调,未来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需要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他呼吁各国科学家和企业家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讲座的最后丁汉院士也跟同学们强调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想法,有创造力,这是机器人很难赶上人类的地方,同时,在以后选择自己的专业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去学习和探索。
活动的最后,由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代表丁汉院士智能制造科普工作室向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赠送科普书籍《智能制造之旅》。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相关资讯—
2025-04-03
2025-03-31
校长信箱:hsyxb01@163.com 邮编:430223
学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汤逊湖北路特1号
鄂ICP备05004659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2265号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