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八期)戏剧类:“戏剧经典”(六)-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_欢迎访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方网站
scroll down

学校部门

好读书,读好书!|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八期)戏剧类:“戏剧经典”(六)

作者:

2021级高二年级Ⅱ部(19—24班)同学

来源:

科教处

访问量:

2024-05-29

“畅游书海,感受阅读快乐;浸润书香,分享阅读体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推动华中师大一附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倾力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旨在激发每一位师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地标,藏书多达九万多册 ,不仅承载着师生们学习阅览、资源获取、学术科研的需求,也发挥着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悦读·乐享”活动将陆续推出同学们推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馆藏书籍,引导同学们在书籍、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学会选择读什么书,如何智慧地读书,在阅读分享之中成长为有文化高度、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气度的人。

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传递阅读的星星之火,感受智慧的静水流深。我们定期推出“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的相关报道,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有诗、有书、有远方!

 

本期“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推出2021级高二年级Ⅱ部(19—24班)同学阅读推荐的戏剧类优秀作品专辑(六)。指导老师为语文学科孙道悦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推荐的戏剧类书籍吧!

推荐书目:

1、《浮士德》([德国[歌德 著)

2、《王尔德戏剧选》(钱之德 译)

 

指导教师:孙道悦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年级II部语文教师。热爱教育,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教以来,寓教于乐,融学于趣,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多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荣誉,在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二等奖,《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等课例被评选为优质课案例,多次指导学生参与各类作文竞赛并获奖。

 

导 语:

戏如人生,人生亦如梦。

“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方寸之间,嬉笑怒骂、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轮番上演:

有一身赤胆的李家人,以不畏生死之躯,擎一盏红灯,开革命道路。

有等待日出的陈白露,一生如清晨白露,活的短暂,走的苍凉。

有等待戈多的流浪汉,在绝望与希望交织的生活中,无休止地循环,不停歇地等待。

有如月光般纯洁的莎乐美,挣脱道德枷锁,追求极致爱欲。

有灵魂换理想的浮士德,为自我的欲望而沉沦,最终却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

有充满幻想的培尔·金特,经历传奇一生,最后回归真我。

还有一个理想丈夫罗伯特,看似完美,实则没有所谓的完美者。

在戏剧这面镜子中,我们发现自我,认识世界。

 

 

悦读·乐享”推荐人:缪佳铮(高二23班)

 

阅读推荐: 《浮士德》([德国] 歌德 著)

 

【书籍概况】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是德国国宝级作家歌德呕心沥血60年所作的诗剧,讲述浮士德与恶魔梅菲斯特签订契约的故事。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其场景之宏伟,想象之大胆,人物之丰富,都令人拍案称奇。

 

【推荐理由】

有人说,读懂了《浮士德》,就读懂了德国精神。作为德国文学的奠基之作,《浮士德》所表现出的对理想的追求、永不止步的奋斗,既能让我们窥得一个民族的血性,也能给予我们向前的动力。除此之外,《浮士德》那种震撼人心的张力,也会给我们阅读者带来别样的精神享受和冲击。

 

【书海拾贝】

1.男子的尊严并不屈服于神的权威 。

2.你鼓励我,唤起我坚强的希望的决心,是我努力追求最高的存在。

3.我虽听到福音,可是我缺少信仰;奇迹乃是信仰所生的爱子。

  1. 继续荡漾吧,甘美的天国之歌!我泪如潮涌,大地又将我收留!
  2. 永恒的女性,将引领我们飞升。

 

【读书札记】

灵魂的交易

你会出卖自己的灵魂吗?

别着急下定论,毕竟在真正的诱惑面前,灵魂的价值会被无限地贬低。

与恶魔签下的赌约,被世俗所困的爱情,花天酒地的女巫宴会,刻骨铭心的欲望,满腹豪情的壮志以及一次次的失败、轮回,浮士德用自己那绮丽却又平凡的一生向我们讲述灵魂的交易。这一生当然是绚烂的:腾云驾雾的神仙纷纷莅临,致命的戏法玩弄着人心……一切魔幻的色彩,壮丽的场面,都被加入了这个老学究的一生。这一生当然也是平凡的:褪去魔幻的外衣,浮士德不过在体验我们每个人都必然体验到的生老病死,成败得失。

有人说浮士德的悲剧都源自与梅菲斯特赌约,但我想,这次赌约反而是浮士德的救赎。

“偶遇”梅菲斯特之前的浮士德,不过是一个年近垂暮的老学究:一事无成,无名无利,被困于自己的理论漩涡之中,甚至开始向毒药寻求帮助。与梅菲斯特的赌约反而将浮士德从自我的挣扎中拉出,重获新生,重返青春。

所以我想,出卖自己的灵魂不一定是个体的堕落,向真正的理想出卖灵魂,反而更能给予我们新生的力量。

浮士德获得了什么呢?大抵是永不停息的奋斗的决心和不断成长的人格。

浮士德全书分为两个部分,讲述“小世界”的悲剧一,以及讲述“大世界”的悲剧二。

悲剧一着重讲述被困于爱情中的浮士德,迷乱混沌、自私自利。此时的浮士德正在努力看清自己的样子,而格蕾辛正是他的一面镜子。浮士德在格蕾辛的眼中审视着自己的模样,在这份“爱情”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浮士德真的爱格蕾辛吗?我想不,他只是被女巫的迷药迷乱了头脑,只是碰巧遇到了这样一位可以借以认清自己的女子。甚至最后一次站在格蕾辛面前的他,心中也仅仅是怜悯与愧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被梅菲斯特带走的浮士德,苏醒在一片湿漉漉的草地上,被闪耀的小精灵环绕,而这便是悲剧二的开始。此时的浮士德才发现他真正爱着的,是一种抽象的、极致的美——海伦。作为特洛伊战争的起因之一,海伦象征着的不再是纯粹的女性之美,而是世间万物一种至善的模样。经历了罗马帝国的风波,穿越回古希腊的浮士德已不再是那个执着于认清自己的青年。此时的他,更像是一个追梦者,永不言弃地追逐着自己的心之所向。但海伦终究无法为他所占有,即使为他诞下一子,海伦——这完美的化身——也终将回归天地万物之间。这不禁让我想到《赤壁赋》中的一句话:“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呀,虽耗尽一切追逐的至善,也终将离你而去。但这时的浮士德,并没有过多的伤感或遗憾,他已经渐渐的转变为一位智者,开始认清天地万物的模样。

重新回到罗马帝国,纷飞的战火使浮士德重新燃起新的壮志:填海造陆改善民生。这时的浮士德,俨然又从智者转变为了一位政治家,从出世转为了入世。暮年的他,终于在大海上建起了一片世外桃源,但失明和病痛将他一步步拉向死亡。浮士德生命的终结很有意思,在浮士德的弥留之际,梅菲斯特召唤了一群僵尸来为他挖建墓穴,失明的浮士德听见此起彼伏的铁锹声,以为是百姓们劳动生产的声音,而也就在这时,这位辛劳了一生的老者,带着笑容死去了。虽说这份满足极具讽刺意味,但此时的浮士德,已然变成了一位心怀众生,胸怀天下的慈善的老者了。

    升入天堂的浮士德,见到了同样死去的格蕾辛,只是这时的她已不再是那个未经世事的小姑娘,而是引领浮士德忏悔的导师。曾经的那个女孩子(我想也是浮士德的化身)和浮士德一样,在岁月中成长、成熟,而变为了现在这样的一位女性的圣人。

小说的结尾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飞升”。或许这位女性便是我们誓死追求的理想,是值得我们献出自己灵魂的理想,是我们最终的理想。

我想,将纷杂污浊的灵魂出卖给纯粹理想,上帝必将还你一个澄澈如水的魂灵。

 

孙道悦老师点评:

这场“灵魂的交易”引领着我们一步步走进歌德的美学世界,就像《约翰福音》为何最后是“太初有为”?因为浮士德永不停息的奋斗!

 

悦读·乐享”推荐人:邹蕊忆(高二24班)

 

阅读推荐: 《王尔德戏剧选》(钱之德 译)

 

【书籍概况】

《王尔德戏剧选》中收录了英国十九世纪著名诗人、作家、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代表戏剧作品三篇:《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一个理想的丈夫》和《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又译作<不可儿戏>)》。这一组戏剧的纵览,感受到的是一种颇轻快的氛围,喜剧、大团圆式结构,并且穿插各种王尔德式的妙悟洞见或者精辟之语,诙谐机智的语言。

 

【推荐理由】

奥斯卡·王尔德以这三部讽刺喜剧为镜,瞄准十九世纪末英国上流贵族社会生活,映照出其华丽外壳下荫庇着的空虚无耻的本质,对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种种不道德行为进行了刺骨的讽刺与批判。这三部作品用一个个合理而极富戏剧性的矛盾巧合将读者拉入纸醉金迷的华贵舞台,冷眼旁观演员在举手投足间不经意流露的时代脓毒;生动寻常的言辞交错却暗藏寒锋,直切贵族阶级早已朽烂的梁柱,文辞机智犀利又不失优美风度,令人赞绝。

 

【书海拾贝】

  1. 我们都生活在相同的世界里,善良与罪恶,淫秽与清白,在这里是携手并进的。人们只正视生活的一半,闭眼不看生活的另一半,满以为这样就能太平无事地过日子,这恰似蒙住了双眼在遍地陷阱和悬崖边上行走,而自以为很安全。——《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2. 当今的世界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人们对自己向往的东西不能如愿以偿,另一种是人们对自己向往的东西如愿以偿。后者的悲剧性更大,是真正的悲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3. 行动是人生的第一次悲剧,言辞是第二次悲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4. 劝别人作自我牺牲的人真是道德败坏,她们总是做道德败坏的事。——《一个理想的丈夫》
  5. 这个世纪的上帝就是财富。——《一个理想的丈夫》
  6. 问题永远不会文不对题,倒是答案有时会答非所问。——《一个理想的丈夫》
  7. 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都要一板一眼的规定,简直荒谬。现代文化呀有一半以上是不该看的东西呢。——《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

 

【读书札记】

你要如何丈量一只蜂

过去常读王尔德的童话,渐渐地品味到快乐王子破碎的心声中与他人句间不同的凛冽意味,夜莺衔来的玫瑰洞穿的似乎也不只是它的心脏。今日再读他的剧本,奥斯卡·王尔德,这只“唯美的细腰蜂”,总算真切地品出他糖衣下暗藏的毒刺。

金碧辉煌的客厅,衣着华丽的“漂亮的傻子和杰出的疯子”,共同构成王尔德最为偏爱的舞台。初读这三篇戏剧,也许会因其啰嗦繁杂的对话而烦躁,但细细地品读后,才惊觉这对白正是王尔德才华横溢之所在。贵妇们索然无味地寒暄与八卦;绅士与小姐的一句句“妙语连珠”,自认聪明地扯着所谓的可笑“真理”;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广遭诟病,戴着假面的伪君子被交口称赞;品德与才华只是花冠与幌子,人们狂热地追逐着的只是权力与金钱……繁琐、空洞、愚昧、盲目、虚荣,这些仿佛如实记录下的“高贵”言谈给了我们一扇窗户,不需假借任何转述人之手,便可亲自洞悉彼时上流社会惟资本是从的荒谬、目中无人的愚蠢傲慢、种种繁文缛节催生的刻薄与死板……笼罩于世纪末的“道德堕落”的悲哀,这一潭镶金翡翠般“绝望的死水”,当真翻不起半点的涟漪。初读时激起的烦躁之情,又何尝不是王尔德有意为之?然而,如此矛锋尖锐的戏剧,却在上演之初受到了其讽刺对象——上层社会贵族们的一致追捧与好评,不禁令人捧腹。毒刺裹在糖衣中,才愈发致命。

在这三篇戏剧中,最为出名、但也最不具有王尔德个人唯美风格的一篇,莫过于《一个理想的丈夫》。这部现实意义浓厚的戏剧于五四运动时期传入国内,并在文艺界引发了极大的反响。这部戏剧如今读来依旧十分具有讽刺意味:对伴侣的盲目神化与崇拜,幻想破灭后的疯狂与崩溃,感情重燃时的极端与殉教感;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对金钱卑躬屈膝,最终沦为达官显贵们手中的玩物和攫取利益的工具;过去发生的一切是否可以作为评判一个人现在的标准,而他过去犯的小错又是否能成为推翻其如今大厦的支点……种种一切,似乎仍可在当代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值得注意的是,这部戏剧还集中体现了王尔德的另一个人风格:“问题永远不会文不对题,倒是答案有时会答非所问”。“理想的丈夫”切尔突恩爵士最终重拾了一切声名,亲手拼合起自己破碎的神像,这似乎是一个很多人无法接受的、过于理想化的荒唐结局;但是,我想这也正是王尔德对于彼时社会的又一个“答非所问”的答案。“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王尔德用《一个理想的丈夫》将如此的社会撕开一个鲜血淋漓的角,将正中要害的“问题”抛给身前身后无数世人思考,已然可以称作“功成身退”。

作为一名信奉“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者,王尔德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深度及个人格局必然是不及那些现实主义文学大家,文字的滑腻取巧也有“文胜质则史”之嫌。然而,尽管一只细腰蜂无论如何也无法击碎冷亘的高墙,鹰与象也难能穿梭流连于花间:花言巧语与较浅层次的社会意义或许可以被称作王尔德的“缺陷”,但我更愿称其为王尔德的“风格”。的确,我们少不了沉重严肃的猛兽,但若无精致机巧的蜂蝶环盈,不也索然无趣?王尔德戏剧特有的优美、狡猾、炫耀机智、残酷的幽默,无疑为文学界添涂了一抹亮色,轻巧又带着活趣。

又忆起王尔德的生平,他那游戏人间、纵情风流的一生。很多人崇拜他,也有很多人轻视他;很多人追随他,但更多人嫉恨他。他的诡才游离于那个金碧辉煌的世界之外,他憎恶它、鄙夷它,却又与之紧紧相系。我无法用一个常规的眼光去评价他和他的作品,不然他何德出现在这篇读书分享中;又或者世界上本不存在一个“常规的眼光”,这个世界对我们的唯一阻碍只是我们自己的狭隘与偏见——我们本都无权评判另一个人的高下,因为世间本就无刻无尺。

再说下去,恐有过度引申之嫌;有志再议议其童话,可惜离题万里。文兴已至,不如就此搁笔。

 

孙道悦老师点评:

这一场作者与王尔德的生命对话,正是阅读的无限魅力所在,打破常规,自我思考,我们会看见更加令人眼花缭乱的“绿腰蜂”。

 

2024 /

05-29

所属分类: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