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第九期):“感悟诗情”(四)-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_欢迎访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方网站
scroll down

学校部门

好读书,读好书!|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第九期):“感悟诗情”(四)

作者:

2023级高一年级I部同学

来源:

科教处

访问量:

2024-06-24

 

“畅游书海,感受阅读快乐;浸润书香,分享阅读体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推动华中师大一附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倾力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旨在激发每一位师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地标,藏书多达九万多册 ,不仅承载着师生们学习阅览、资源获取、学术科研的需求,也发挥着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悦读·乐享”活动将陆续推出同学们推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馆藏书籍,引导同学们在书籍、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学会选择读什么书,如何智慧地读书,在阅读分享之中成长为有文化高度、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气度的人。

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传递阅读的星星之火,感受智慧的静水流深。我们定期推出“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的相关报道,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有诗、有书、有远方!

本期“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推出2023级高一年级I部同学阅读推荐的诗歌类优秀作品专辑(四)。指导老师为语文学科袁昉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推荐的诗歌类书籍吧!

 

推荐书目:

1、《楚辞》

2、《飞鸟集》(泰戈尔 著)

3、《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余光中 著)

 

指导教师:袁昉

 

袁昉,华中师大一附中语文组骨干教师,“圣陶杯”全国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她秉承以生为本、自主探究的教育理念,崇尚以多元化方式培育学生知、情、意的全方位感悟;她坚持用教学的热情感染学生,用知识的力量引导学生,用质朴的人格赢得学生。曾多次指导学生荣获楚才杯等各类作文竞赛奖项,多篇论文获得省级奖项并在核心期刊发表;曾先后被评为武昌区教学能手、武昌区优秀班主任和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

 

导 语:

每一部作品都是无垠沙漠中涌动着清泉的绿洲 ,

每一首诗歌都是深邃人生的诗意箴言,

每一句都是心灵中提取的智慧之珠。

翻开书页,

看到了被世俗虔诚仰望的寥廓星空,

触摸到了律己的指明灯,

看清了前行的道路。

在这里可以神游诗人们笔下那明媚的四季,

感受青春的热血与激情,

体会生命的韵律与力量。

进而探索生命永恒话题,

找寻无处不在的美,

还可倾听自由的故事,

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诗意栖息的乐园,

感受那份无尽的诗意和力量。

 

“悦读·乐享”推荐人:吴昊(高一7班)

 

阅读推荐:《楚辞》

                          

【书籍概况】

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所创作的一种文体,自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后,它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推荐理由】

中国诗歌之源头有两个,一个是《诗经》,一个是《楚辞》。在《离骚》中,我们追忆先贤之高洁;在《九歌》中,我们畅游仙境之迷蒙;在《天问》中,我们深感宇宙之浩瀚;在《九章》中,我们随诗人来到江边,聆听他临终慷慨悲愤之言。品楚韵,在浪漫的笔调中,感受人生真谛。

 

【书海拾贝】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山鬼》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九歌·国殇》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问》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

 

【读书札记】

“江水悠悠,君骨何存?”

每当端午,粽叶飘香,总不禁令人吟诵起《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深深刻在中国人的心里。

一、赏楚辞之美

楚辞作为浪漫主义的发源处,在艺术创新上成绩斐然:

1.想象瑰丽壮阔

“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想象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写作技法,在楚辞中随处可感。“龙驾兮虎服,聊翱游兮周章”“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此外,楚辞所创造的意象,诸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亦多为后世沿用。

2.抒情效果强烈

汪曾祺先生曾说,自己于闻一多教授的楚辞课堂上,只悟到这一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此句虽短,却为描绘洞庭诗歌之冠冕,后人如杜甫、孟浩然皆不能过之,其原因便在于将人物的心理与环境完美融合,造成极强的抒情效果。

二、传楚辞之风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是受楚辞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的“把酒问月”便是承袭了《天问》之传统;《蜀道难》中“畏途巉岩不可攀”一段仿照了宋玉的《高唐赋》;《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奇幻瑰丽的仙境也似从《九歌》中脱胎而来。除李白外,许多文人也受到楚辞的感染,阮籍的《咏怀诗》借用了离骚的意象,《九辩》中“草木摇落而变衰”为杜甫引用,辛弃疾《木兰花慢》套用《天问》,班固的《两都赋》的行文结构源自《卜居》《渔父》的问答体。“痛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无怪乎鲁迅曾给予《楚辞》如此高的评价:“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代,乃甚在三百以上。”

“感斯人之被逐兮,一何悲苦;问青天之茫茫兮,魂归何处?欲攀龙而上九霄兮,悲回风之肃肃;知前路之迢迢兮,见江洲之橘树;望江水之浩浩兮,此中是吾归途。”千百年过去,何人不闻先生傲骨?今天,我们重温《楚辞》,再读《离骚》,不仅醉心于那浪漫的文风,更须从楚辞中汲取养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袁昉老师点评:

《离骚》独特的言辞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处处显示出屈原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和超凡脱俗的文学技艺。他创造了一种富有音乐感和画面感的诗体,运用比喻、象征、夸张等手法,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豪迈壮观的奇幻世界。楚地多奇才,以屈原为首的诗人们,凭借着对历史的深刻思索,对国家的执着热爱,对人生的自信昂扬,创作了无数大气磅礴、波澜跌宕的佳作。江山多娇,楚人何幸!我辈学子正当以此为契机,通过阅读《楚辞》,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悦读·乐享”推荐人:张育研 杨晨安(高一7班)

 

阅读推荐:《飞鸟集》(泰戈尔 著)

 

 

【书籍概览】

《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作品。1916年,泰戈尔为自己创建的学校资金匮乏而苦恼,因此前往美国筹集资金,途中经过日本并在日本盘桓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泰戈尔受到俳句等日本文化的影响,用英文创作了大量诗句,《飞鸟集》应运而生。

 

【推荐理由】

《飞鸟集》内容广泛,主要记录诗人对生活中的人、物、事、景的思考和感触。从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触——西落的太阳是向东方给予他的敬意;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不为逝去的悲伤,但为将来的欣喜;我们可以读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灿烂地活着,安静地离开,要让死后有名,生前有爱;我们也能读到诗人对“爱”的追求,他所追求的不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爱,还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甚至人与神、神与自然之间的爱,这是一种广博的“爱”。在《飞鸟集》中,人、神、社会、自然四者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令人震撼。

 

【书海拾贝】

1、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2、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3、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 

4、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但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

5、“我相信你的爱。”让这句话做我的最后的话。

 

【读书札记】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初遇《飞鸟集》,便是在秋叶飘零的季节。当时颇有点感伤意味的我,读到这般清丽隽永的诗句,心里只觉万千滋味翻涌。一切的事物,渺小如蝼蚁飞鸟,博大如天地万象,都在只言片语中,被摹绘得栩栩如生。泰戈尔的妙笔,饱蘸了这个世界的流彩缤纷,只轻轻点抹几笔,便能成诗。读来如枕流漱石,清静当中,任由思绪旁逸斜出,恰至好处。再来回味,唇齿留香。

我以为,《飞鸟集》之妙趣,首先便出于其清新俊逸。诗集原文的遣词造语,可以说淡雅至极,毫无雕饰和斧凿的痕迹,浑然天成。我们以下面这句诗为例,来欣赏一下泰戈尔语言的韵味:

“忧思在我的心里平静下去,正如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

它的原文是:

“Sorrow is hushed into peace in my heart like the evening among the silent trees.”

暮色,山林,夜色。三者水乳交融,构成了一幅意味深远的画卷,这是外物环境的清幽宁静。同时,诗人内心的忧思化作暮色,仿佛也沉于寂静的山林中了。其实,人生亦是如此,无论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它们终将被时间冲刷、抹去,消失在内心深处的回忆中。既然总有一天会被放下,那么又何必困囿于当下的苦恼,彳亍于未来的道路呢?以泰戈尔这种超然的视角看待生活的琐碎,或许人能活得通透许多。

泰戈尔的诗便是如此,不仅文笔清丽动人,其背后蕴含的深思亦是值得人反复推敲揣摩。这样去读诗,才算读得明白。同时,泰戈尔对“爱”这个永恒的话题也有很深的探讨。其中鄙人最为感动的,是下面这首:

“你微微地笑着,不同我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久了。”

原文是:

“You smiled and talked to me of nothing and I felt that for this I had been waiting long.”

爱,它相当的博大,那是一种无言的博大。一位久别重逢的故人或是深爱的恋人,不经意地与你相会,纵然内心汹涌泛滥,千言万语似要诉说,话到嘴边,却只弯了嘴角,笑意盈盈地凝视着对方。这样明朗动人的瞬间,说是要等千万年的珍贵之物,也毫不为过。这就是纯粹的爱,美得令人窒息。

就以谢婉莹的话作结吧:

“《飞鸟集》中最可贵的,正是诗人那样为大自然拥抱如吻的赤子情怀,水和乳交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加入一个‘情’字,通篇便流动着人性的气息。”

 

袁昉老师点评:

1913年,印度诗人泰戈尔凭借《吉檀迦利》成为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十年后,已经享誉盛名的泰戈尔受邀访问中国,其间他受到了徐志摩、林徽因等人的热情招待。离别之际,徐志摩拿出一本纪念册请他留下墨宝,泰戈尔欣然动笔,在本子上留下远看像山、近看是一位老者的自画像,并附诗一首:“山峰盼望他能变成一只小鸟,放下他那沉默的重担。”这首诗和《飞鸟集》一样,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命和美好的向往与追求。的确,泰戈尔的诗歌有着对生命的无限尊重,以及对自然和宇宙的赞美。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取灵感,更能够引发人们关于生活、人与自然以及宇宙间关系的深层反思。

 

“悦读·乐享”推荐人:张靓颖(高一8班)

 

阅读推荐:《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余光中 著)

 

 

【书籍概况】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乡愁是心头的月光,但若得遇心安,处处亦可为吾乡。”——这大抵是余光中先生一生的注脚。这本诗集从余先生五十年来出版的全部诗集中精选一百多首诗歌,包含“故国、少年、人间、寰宇、追忆、奇观、至美、绮情、时间”九个篇章。书名“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摘自余先生一九八五年的诗作《欢呼哈雷》。

 

 【推荐理由】

学习《乡愁》,我们认识了那个思念大陆的乡愁诗人,可他不止有“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中国情结”,他还有“与永恒拔河,还没有输定/向生命争辩,也未必稳赢”的理性思考,有“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洒脱诗情。而翻开这本诗集,你会对他浓厚的爱国之情和文化寻根情结认识得更加深刻,同时也能更全面深刻地解读其人格的伟岸之处。

 

【书海拾贝】

让我,也举镜向你致敬吧

亿万的镜头,今夜,都向你举起

六寸的短镜筒

一头,是悠悠无极的天象

一头,是匆匆有情的人间

究竟

这一头有几个人能够等你

下一个轮回翩然来归

至少我已经不能够

我的白发,纵有叁千丈怎跟你比长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

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

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

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读书札记】

一世乡愁,余光未终

韩少功曾言:“余光中先生才兼诗文,情系两岸,学融中西,为人温良敦厚,是当代文学灿烂群星之一。巨星陨落,我心悲伤。今夜星光,地久天长。”乡愁是余光中诗中念念不忘的主题,而那广漠无垠的乡愁,那无数的泪水与愁怨,从无数望穿秋水望断海峡的目光中凝练出来的诗句,却不带泪水,不带愁怨。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余光中二十岁去国,三十七岁怀乡,秋风落叶十七年,不知何日是归期。于是在1966年的一个寒夜,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任教的余光中“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向西瞭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多愁善感的诗人想到死亡,他希望自己被葬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中国,把祖国当作是人生最终的归宿,思归之情溢于言表。卧听两旁一江一河的滔滔东流水,在江河的安魂曲中“坦然睡去”。诗人想“饕餮地图”,饕餮虽为贬义,象征贪婪,用在此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至爱。生于南京,自称“江南人”的余光中,在此怀国之时,想起的不是江南而是“多鹧鸪的重庆”,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那里读过中学,那里多山多树多鹧鸪,鹧鸪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着:“行不得也,哥哥!”其实,鹧鸪原未鸣叫,或许是诗人心中的啼鸟呼唤他归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先生对李白的生动诠释,也是《寻李白》这首诗中最妙笔生花的诗句。对历史的咏怀和对历史人物的钦慕,是他深厚的“中国情结”的写照。浓郁的文化乡愁,使得诗人狂热地追慕中华悠久深厚的传统。诗歌从李白的“失踪”起始,在叙写李白的痛饮狂歌与坎坷遭遇之后,复以李白的乘风归去终篇,反复回旋,围绕一个“寻”字曲折成章。诗的开篇轰然而起,破空而来,拟人手法的“傲慢”与“羞愤”出人意外地加诸“靴子”和“手”上;“至今还落在”与“人却不见了”似真似幻,活画出李白傲岸不群的神采。在第三节“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的渲染和跌宕之后,第四节由李白爱月擅于写月而忽发奇想:“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民间盛传李白在采石矶捉月而死的传说,竟被余光中描摹成如此奇妙的结局:“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诡谲的闪光愈转愈快/接你回传说里去。”天马行空般的想象,颇具“太白遗风”。

   “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当写下这句诗时余老已经深深体悟到了宇宙之浩瀚﹑生命之渺小,可他仍能写出“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的壮语。

余老故去已经六载,但我们仍能通过文字感受他浓浓的爱国之情。若泉下有知,愿先生不必再与所爱的土地和所爱的人相隔两岸。

余光未终,先生千古。

 

袁昉老师点评:

余光中的诗歌被赞誉为“唯美诗歌”、“浪漫诗歌”,他常常以生活的细枝末节或者驰骋天地的瑰丽想象作为切入点,通过捕捉微妙的情感和日常的细节,传递他对于自由、理想、勇敢和正义的坚守和追求。余光中这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著作等身;他盼望着祖国统一,渴求传承中国文化;他留下的佳作跨越山河,荡涤着每位中华儿女的心灵。如今,斯人已逝,风骨犹存。读余光中的诗,记住他这个人,便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2024 /

06-24

所属分类: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