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十期)散文类:“生命况味”(二)-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_欢迎访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方网站
scroll down

学校部门

好读书,读好书!|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十期)散文类:“生命况味”(二)

作者:

2023级高一年级Ⅱ部同学

来源:

科教处

访问量:

2024-09-25

“畅游书海,感受阅读快乐;浸润书香,分享阅读体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推动华中师大一附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倾力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旨在激发每一位师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地标,藏书多达九万多册 ,不仅承载着师生们学习阅览、资源获取、学术科研的需求,也发挥着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悦读·乐享”活动将陆续推出同学们推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馆藏书籍,引导同学们在书籍、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学会选择读什么书,如何智慧地读书,在阅读分享之中成长为有文化高度、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气度的人。

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传递阅读的星星之火,感受智慧的静水流深。我们定期推出“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的相关报道,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有诗、有书、有远方!

 

本期“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推出2023级高一年级Ⅱ部同学阅读推荐的散文类优秀作品专辑(二)。指导老师为语文学科屈妍晏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推荐的散文类书籍吧!

推荐书目:

1、《大地的语言》(阿来 著)

2、《我与地坛》(史铁生 著)

3、《大唐诗人那些事》(李清秋 著)

 

指导教师:屈妍晏

 

华中师大一附中2023级高一年级Ⅱ部语文教师。以书为友,怀抱初心,致力于启发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探索的乐趣和诗意的深思。

 

导 语:

散文的创作,不着力于追求形式的整饬与结构的严密,其神韵恰在于情感体验的真挚、审美旨趣的流露、语言表达的生动优美、哲理意味的不言自明……“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广阔的自然天地,丰富的生活图景,既是散文创作的富矿,也是读者感知和体会散文妙处的土壤。

通过阅读散文,我们能走近作者笔下的生活情境和生命之思,产生源自心底的共鸣。对一草一木的关注,对感人细节的咀嚼,在此地与彼处间游走,在历史和现实间穿梭,“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生命的诗意与世间的况味,就在这些思索和文字间,熠熠生辉。

 

“悦读·乐享”推荐人:李悠然(高一17班)

 

阅读推荐:《大地的语言》(阿来 著)

 

【书籍概况】

《大地的语言》是阿来旅行、文化考察等过程中的随笔,他将目光聚焦于大地、群山、星空和历史,文字中无处不在地洋溢着和广阔天地的交流和私语,透露出他对自然与人文的思索。

 

【推荐理由】

我欣赏阿来的散文,因为那是一种多维度交织的散文,一种有声音的散文,也是一种重的散文。它的重,在于他那干净文字后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世界、人生和存在的追问。

 

【书海拾贝】

像太阳攀响群山的音阶。从此,我就把这一片从成都平原开始一级级走向青藏高原顶端的一列列山脉看成大地的阶梯。从纯粹地理的眼光看,这是把低海拔的小桥流水最终抬升为世界最高处的旷野长风。——阿来《离开就是一种归来》

【读书札记】

最美的风景

——读阿来《大地的语言》

 

我心中最美的风景是土地。我是一个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但我却无数次地向往土地。

我曾在电视上看过秋收的画面:百亩沃野,一片金黄;株株稻穗,挺拔精神;粒粒稻米,圆润饱满。

我又看过无边无际的玉米林立,在宽广大地上拔节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烁光华,在细雨中吮吸养分。玉米顶端披着骄傲的红缨,雄蕊已然开放,在轻风吹来的瞬间摇落了花粉,不断膨胀的玉米棒暗含着丰收的喜悦,等待从田野进入农家的仓房。

我还看见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田野阡陌间,荡漾着勤劳与欢愉的气息,一个农民伯伯对着镜头腼腆却又憨实地笑,黝黑的面颊,汗珠滚落,沟壑分明。

看着看着,我那未曾接近土地的心也在不经意间酝酿出喜悦。来自乡间的风好似萦绕在我身旁,我一时沉醉在那若有若无的氤氲与清芬中。

难怪有人说:土地是最美的风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如此多的学问在土地中掩藏。遥望旧时岁月,土地已然刻入中华文化的浩繁卷帙中。

两千年前,在那个文字伊始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记录他们的耕种:“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地耕种、收获,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

我喜欢陶渊明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他依靠原始的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土地中,他找到了最真实的那个自己,远离庙堂之高的烦乱,不为五斗米折腰。与土地的朝夕相伴,培养了他骨子里的朴实和淡泊,迸发了内心的田园诗意,为我们贡献了诸多天人合一的雅趣。

我欣赏陆龟蒙的人生,这位晚唐最耀眼的诗人,最传世的成就之一竟是农业方面的著作——《耒耜经》。生于朱门的他却喜欢与农民一起劳动,在农事中记述农具,阐述自己的农本思想,也进而形成了自己平易自然的诗文风格,无怪乎鲁迅先生都高度称赞他是“一塌糊涂的泥潭里的的光彩和锋芒”。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是啊,从古至今,土地以及它所承载着的那种勤劳朴实、淡泊惜时、崇尚劳动等可贵品质,已然成为中国每个普通家庭,乃至民族精神中不可分割、代代相承的血肉基因。

正如阿来在《大地的语言》中所说的:“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支撑”,在土地上挥洒的汗水是人类对大地最深情的语言。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如果你觉得跑得太累,或者感觉太孤独、太沉重,那就去看看土地吧,愿你能在与土地的联系中,找到自己最初的样子,那会是熙熙攘攘与灯红酒绿之间,最美的风景。

 

屈妍晏老师点评:

万籁有声,天地山川自有其灵性。而大地以其辽阔深厚,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作者在阿来的文字中,联想到自己对土地的情结,那是寒来暑往岁月中的最纯粹的依恋,是深藏于民族文化基因与血脉中的灵魂共鸣。天地悠悠,返璞归真。

 

“悦读·乐享”推荐人:董诗睿(高一18班)

 

 

阅读推荐:《我与地坛》(史铁生 著)

 

【书籍概况】

本书选取了史铁生一些经典的散文作品,如《秋天的怀念》《想念地坛》《扶轮问路》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作者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写下了这些来自心底的文字。

 

【推荐理由】

史铁生以一种平淡温情的口吻将我们带入他的回忆,讲述他所感悟出的人生,书中的文字有着抚慰人心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坚韧。《我与地坛》是一部心灵历程的完美演绎。我们不仅为文中优美的语句、深邃的言辞所吸引,更为作者坎坷的人生、完满的精神世界而打动。

 

【书海拾贝】

1.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2.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3.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读书札记】

《我与地坛》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这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再三再四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以一种平实、冷静、温情而透彻的态度娓娓道来。史铁生年仅二十一岁就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来维持生命。他的作品常常探讨生死、爱情、任性等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与地坛》一文以作者自身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作者与地坛公园的深厚情感和人生感悟。在文章中,史铁生通过描述自己与地坛公园的相遇、相知和相惜,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地坛公园不仅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公园,更是作者心灵得到慰藉和启示的地方。史铁生在文章中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语言,将地坛公园的美景、历史和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本文也充满了对母亲的思念。史铁生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母亲,通过回忆和母亲生活的点点滴滴,描述了一位含蓄内敛,但又有坚强性格的伟大女性形象,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思念之情。

《我与地坛》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里面有一些温馨的小故事非常打动人。如一对坚持15年到园子来的老夫妻,从中年走向老年,彼此的陪伴和支持令人动容。还有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长跑者,是作者的一个朋友,他是不幸的,曾因出言不慎而坐牢,出来后找了拉板车的工作,苦闷极了便练习长跑,期盼记者的镜头和文字记录自己的成绩,来获得真正的解放,然而终究未能如愿。人生中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但是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心态和态度,即使面对求而不得的情况,我们也可以选择积极面对,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让自己更加坚强和成熟。文中的这位长跑者,通过跑步疏解了自己苦闷的情绪,在努力的过程中,不断突破自己,提高自己的成绩,以三十八岁之龄获得第一名并破了纪录,甚至有专业队教练对他说:“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文章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和生命观念非常深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归宿,要去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归宿。史铁生的文字简洁而富有诗意,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值得每位读者去体会。通过阅读《我与地坛》,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史铁生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屈妍晏老师点评:

“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从史铁生的文字里,读者能感受到从生命的困顿和裂隙中生长出的希望;作者在对史铁生散文的品读中,也获得了使生命更加坚韧的力量。

 

“悦读·乐享”推荐人:王筱轩(高一19班)

 

阅读推荐:《大唐诗人那些事》(李清秋 著)

 

【书籍概况】

《大唐诗人那些事》按照时间顺序,用有温度的语言,讲述了唐朝具有代表性的八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经历,由此也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书中涉及众多著名诗人,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等,透过作者对他们诗歌作品的讲述和演绎,我们可以感受到唐朝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推荐理由】

1.语言生动:作者运用了生动而又饱含情感的语言,将唐朝诗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内容丰富:本书涉及众多著名诗人,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等,从他们的诗歌人生中,还可以见出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3.思考深入:这本书不停留于对诗人们人生体验的记述,更是一部关于生命、爱情、友情、时光等主题的著作,能够引发我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入思考。

 

【书海拾贝】

1.金陵曾是多少文人诗里、梦里的地方啊,城东有钟山,如一条巨龙盘卧;城西则有石头城,仿佛猛虎蹲据;玄武湖烟波渺茫,在城北的青山绿水中若隐若现;城南更有轻歌曼舞、丝弦声终日不绝的秦淮河。

2.是啊,战乱刚刚平息不久,不该这么快纸醉金迷,我们需要时刻警醒,不能落入靡靡之音的享乐之中。

3.他不愿在该发言的时候保持沉默,也不愿意谄媚着求得一官半职。杜甫选择的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读书札记】

《大唐诗人那些事》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带领我们走进了唐朝诗人的世界。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不仅了解了这些唐朝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更深入地理解了他们的诗歌作品,感受到了他们的情感与襟怀。

本书以人物生平为主线,将唐朝的著名诗人及其作品贯穿其中,通过讲述诗人的生平和创作经历,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作者不仅对每个诗人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还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角度探讨了唐朝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

在书中,我最为感动的诗人是杜甫。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善恶。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和社会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登高》一诗中,他抒发了自己漂泊无依的悲哀,展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春望》中,他表达了对国家沦陷、人民受难的悲痛和忧虑。这些文字让我感受到了杜甫深厚的人文关怀。

此外,李白、白居易、王维等众多著名诗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用独特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他们的诗歌中,我看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对友情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这些作品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唐朝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唐朝诗人的生活和创作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些诗人用他们的诗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大唐诗人那些事》这本书让我在动情的讲述中领略了唐朝诗人的风采和魅力,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本书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激励我前行。

 

屈妍晏老师点评:

作者在本书对盛世唐诗背后故事的演绎里,饱览诗人们的浮沉际遇与才情风流。穿越时代的风云,与那些珍贵的灵魂和真挚的诗心相遇。

 

 

2024 /

09-25

所属分类:

相关资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