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部门
好读书,读好书!|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十期)散文类:“生命况味”(三)
作者:
2023级高一年级Ⅱ部同学
来源:
科教处
访问量:
2024-09-30

“畅游书海,感受阅读快乐;浸润书香,分享阅读体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推动华中师大一附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倾力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旨在激发每一位师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地标,藏书多达九万多册 ,不仅承载着师生们学习阅览、资源获取、学术科研的需求,也发挥着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悦读·乐享”活动将陆续推出同学们推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馆藏书籍,引导同学们在书籍、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学会选择读什么书,如何智慧地读书,在阅读分享之中成长为有文化高度、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气度的人。

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传递阅读的星星之火,感受智慧的静水流深。我们定期推出“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的相关报道,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有诗、有书、有远方!
本期“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推出2023级高一年级Ⅱ部同学阅读推荐的散文类优秀作品专辑(三)。指导老师为语文学科龚文彬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推荐的散文类书籍吧!
推荐书目:
1.《人间草木》(汪曾祺 著)
2.《人间至味是清欢》(林清玄 著)
指导教师:龚文彬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年级语文教师。从教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尊重学生人格与个性发展。
导 语: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一种写作方式灵活、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又因其具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和语言优美的特点,素来有“美文”之称。品读散文作品,可以提升我们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阅读散文名作时,我们难以忘记《故都的秋》里郁达夫对北平“秋味”的吟唱、《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对月色荷塘的细腻描写、《我与地坛》里史铁生对人生的独特感悟……通过反复涵泳咀嚼,我们徜徉在名家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既能受到美的熏陶,又能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悦读·乐享”推荐人:邓永衡(高一14班)

阅读推荐:《人间草木》(汪曾祺 著)

【书籍概况】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创作的散文集,记录了关于作者的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和花鸟虫鱼的散文,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民俗的深深眷恋与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推荐理由】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之下,人们似乎每日都沉浸在忙碌之中,生活与奋斗的本质逐渐被淡忘。汪老的《人间草木》,让我们现代都市人与纯朴自然的距离更近一步,描绘了人间的生机,他以天真的笔调教我们如何去拥抱与热爱生活。
【书海拾贝】
(1)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日子了。
(2)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3)蒲公英的纤絮扬起,它飞,混合忧愁与快乐,一首歌,一个沉默。
【读书札记】
读《人间草木》有感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题记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汪老始终抱有对草木的怜爱,他用细腻又童真的文字记录了每株草木在人间的痕迹,用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语句描绘出人间该有的乡土味。
在接触汪老的这部作品之前,我是没怎么读过散文的,对散文的刻板印象是“晦涩”“难以理解”等,只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但品读此书后,才发现书中精彩的不止于情节,更是文字背后的意蕴。淡淡的笔墨后,是对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人间至味是清欢”的道理的体悟。
此书从花草到食物,到风俗,再到对旧时生活的怀念,最后回归家庭。他笔下的自然是渺小的。他在家乡高邮常常见到普通的巴根草,“巴根草,绿阴阴,唱个唱,把狗听”被广为传唱,就是这种不起眼的植物,汪老却发现即使轻轻用力就能拔掉它的根,它也依旧会重新努力地爬起来,静静地生长。即使渺小如巴根草,它也是顽强的、不屈的。
有木自有果。葡萄似乎是汪老所爱。葡萄的来历、葡萄月令,汪老绝对是自己种过葡萄的。在他笔下,葡萄是水灵灵、沁人心脾的,是会喝水的。就算钟爱葡萄,汪老也只舍离,也会为它们喷上波尔多液,完整地保护它们,然后将它们下架运走,这又何尝不体现他对世间万物的爱呢?
书的后部分就是对于人的怀念。汪老怀念自己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怀念自己意气风发的青春。对于他的恩师沈从文,汪老与他有深厚的感情。恩师爱吃的荤菜、恩师家中的虎耳草,时隔多年依旧历历在目。面对沈从文的离去,汪老只是简单地说了几句,可一个对草木皆有情的人,看到恩师离开内心又怎会没有巨大的悲痛。时间会冲淡一切,但感情永驻心间。
我以为这本书会到此为止,可又转过头来写现在北京的生活。汪曾祺面对过恩师的离世,也面对过文革,就算被打上了“右派”的名号,他也几乎只字不提,以乐观豁达的心态继续前进,继续记录生活,热爱生活。这是一本生活情节的记录,它让我也明白生活的本质是看透生活后依旧热爱生活。
龚文彬老师点评:
作者通过汪曾祺的文字反观自己的生活,对自然有了更多的好奇心,对生活有了发自内心的热爱。在邓同学真挚诚恳的文字中,汪曾祺的人格力量亦得以凸显,汪老乐观豁达的形象深入人心。
“悦读·乐享”推荐人:张杨铄(高一15班)

阅读推荐:《人间至味是清欢》(林清玄 著)

【书籍概况】
《人间至味是清欢》收录了林清玄广为流传的《桃花心木》、《白雪少年》、《清欢》、《无风絮自飞》、《用岁月在莲上写诗》等代表佳作与经典篇目,是林清玄的人生体味及生命记忆,代表了林清玄散文的至高水准,让读者在纷繁芜杂的人间烟火中,永葆内心的清明与欢喜。
【推荐理由】
在《人间至味是清欢》一书中,林清玄用诗一般的文字,描绘出人间烟火中一幅幅美的画面。在这本散文集中,你不仅可以收获美的感受,还能提高审美能力,学会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
【书海拾贝】
(1)“清欢”是什么呢?“清欢”几乎难以翻译,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出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吸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体味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令人洗涤心情……这些就是清欢。
(2)在我的清明之湖泊,有一只时常起飞的天鹅,我看它凌空而去,用敏锐的眼睛看着世界,心里充满对生命探索的无限热忱。我让那只天鹅起飞,心里一点也不操心,因为我知道天鹅有一个家乡,它的远途旅行只是偶然的栖息,它总会飞回来,并以一种优雅温柔的姿势,在湖中降落。
【读书札记】
林清玄:人间烟火味,难得是清欢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仿佛也变得心浮气躁,很难静坐,缓缓地读上一整本书。而林清玄的文字,如诗一般,他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读起来,不由得觉其平静舒缓,进而收获心静的力量。
初看此书,就被其封面所吸引:月光下,撑着竹竿的人,划一叶扁舟,行驶在靠岸的水草丛中。“人间至味是清欢。”“清欢”是什么呢?几乎是难以翻译。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疏澹的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是啊,能从平淡生活中寻得美,从人间烟火中寻得清欢。
每篇散文的文题也是清新典雅的:《桃花心木》、《清净之莲》、《家家有明月清风》、《以夕阳落款》……看似平凡的事物都有不平凡之处。《桃花心木》中,种树的人模仿下雨一般的浇水,让桃花心木长得同屋顶一般高,优雅自在。“我”因此悟出“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自主的心脏”的道理。《家家有明月清风》中,“我”喝到了半山腰的“奉水”与山顶的“奉茶”,进而产生联想:人要“从容”“有情”,“让我恒久保有对人间有情的胸怀,以及一直保持对生活从容的步履”,“让我永远做一个为众生奉茶供水,在热恼中得到清凉的人。”
我最喜欢的散文是《木鱼馄饨》,卖馄饨的老人为了不吵醒他人,用木鱼声代替了叫卖声,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而他所卖的馄饨的确是人间美味,不亚于他手中的木鱼。文末写道:“也许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人间烟火”可以是在馄饨摊上得到木鱼,充满了生活的美。
林清玄的文字是美的,也告诉我们不要放弃在生活中寻得“清欢”。
“我们在尘网中生活,愿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龚文彬老师点评:
林清玄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作者亦在阅读林先生的文章中慢慢感悟到平淡生活中的“清欢”,愿以一颗挣脱尘网、独立自主的心,探索生活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