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部门
好读书,读好书!|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十期)散文类:“生命况味”(四)
作者:
2023级高一年级Ⅱ部同学
来源:
科教处
访问量:
2024-10-08

“畅游书海,感受阅读快乐;浸润书香,分享阅读体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推动华中师大一附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倾力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旨在激发每一位师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地标,藏书多达九万多册 ,不仅承载着师生们学习阅览、资源获取、学术科研的需求,也发挥着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悦读·乐享”活动将陆续推出同学们推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馆藏书籍,引导同学们在书籍、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学会选择读什么书,如何智慧地读书,在阅读分享之中成长为有文化高度、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气度的人。

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传递阅读的星星之火,感受智慧的静水流深。我们定期推出“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的相关报道,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有诗、有书、有远方!
本期“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推出2023级高一年级Ⅱ部同学阅读推荐的散文类优秀作品专辑(四)。指导老师为语文学科龚文彬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推荐的散文类书籍吧!
推荐书目:
1.《我梦中的小翠鸟》(冰心 著)
2.《中国文脉》(余秋雨 著)
指导教师:龚文彬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年级语文教师。从教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尊重学生人格与个性发展。
导 语: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一种写作方式灵活、抒发作者真情实感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又因其具有形散神聚、意境深邃和语言优美的特点,素来有“美文”之称。品读散文作品,可以提升我们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阅读散文名作时,我们难以忘记《故都的秋》里郁达夫对北平“秋味”的吟唱、《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对月色荷塘的细腻描写、《我与地坛》里史铁生对人生的独特感悟……通过反复涵泳咀嚼,我们徜徉在名家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既能受到美的熏陶,又能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悦读·乐享”推荐人:蔡怡然(高一16班)

阅读推荐:《我梦中的小翠鸟》(冰心 著)

【书籍概况】
《我梦中的小翠鸟》一书,是傅光明将冰心奶奶八十年代以来的散文收集起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散文书,主要内容为冰心的回忆与思考。全书共约一百篇,语言简朴生动,真实细腻。
【推荐理由】
本书既包含叙述性散文又有大量议论性散文,主要记录了冰心对自身经历的回忆与晚年的哲思,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长,读来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语言风格简朴细腻,思想深刻丰富,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不小的帮助。
【书海拾贝】
(1)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四五”运动的汹涌怒涛又把我推向了新的长征!生命不息,挥笔不止!
(2)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密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
(3)从茅公,我就想到许多朋友,如郭老,如老舍,如振铎……他们都是当时文坛上朵朵怒放的奇花,花褪残红后,结了硕大深红的果子,果熟蒂落,他们一个个地把自己贡献出来,他们的果核又埋在祖国的大地上,重新萌芽,开花,结果,代代不绝!
(4)
我从惊喜而沉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春光,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中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的歌”献给生活在青年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
【读书札记】
走进学校图书馆,在一排排陈旧的书籍中搜寻,这本《我梦中的小翠鸟》夹在一众厚重的名家大作中,吸引了我的眼球。富有年代感的封面,泛黄的书页,无不彰显着她的阅历。怀着几分好奇,我翻开了书,然后再难放下。
与其说这是一本散文集,倒不如说这像是冰心的回忆录。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共收录近一百篇散文。
第一部分的主题是“亲情·回忆”,从童年的腊八粥,到青年时的五四和四五运动,到大学时离开祖国,冰心用文字详细记录了她在成长过程中陪伴她的亲人们,从琐碎小事入手,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叙述,有的只是细腻真实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语言朴素却饱含深情,读者仿佛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听一位亲近的老者亲口将自己的故事说与读者。在记录许许多多琐碎小事的过程中,陪伴冰心的温柔的会煮腊八粥的母亲,不识字而受欺凌的祖父,关爱家人的父亲,意外结识两情相悦的爱人以及相互扶持的三个弟弟,一个个真实细腻的人物便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名为“随感·省思”,占本书的大头,主要记录了冰心晚年的哲思与杂谈。本书的书名便取自这一部分的一篇。这一部分的内容相比第一部分显得更加漫无边际,内容十分跳跃,令人感受到冰心晚年深沉的遐思,语言也更加丰富多彩,对于情感的表达更为外放,但仍然有着冰心特有的朴实细腻的语言风格。
第三个部分标题为“追念·怀想”。收录了冰心对当时许多爱国名人的悼念和回忆。冰心在追悼这些名家时,也用更为激昂慷慨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如在“悼念廖公”一文中她写到“……但是我想,如果我们大陆上的人民,再加上台湾同胞、港澳同胞以及遍布天涯海角的侨胞,勠力同心,从各方面聚集起来,来促进、完成廖公的遗愿,这排山倒海的力量,应该是‘无攻不克’的吧,愿与国人共勉之!”冰心在这一部分中的散文大多以这样饱含深情的煽动性语言结尾,不难见其对于当时国家面临的危难的关注与对国民团结一心的热切期盼。
《我梦中的小翠鸟》这本书不如鲁迅的散文集那样以讽刺为主,具有强烈的攻击性,也不如朱自清的散文那样有优美清新的语言,但它确实包含着冰心一生的情感与哲思,值得一读。
龚文彬老师点评:
冰心的散文确实值得一读,里面既有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又有对人性的深刻体察。而蔡同学亦有其风采,文笔朴实细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娓娓道来,字里行间真情流露。
“悦读·乐享”推荐人:梁时(高一20班)

阅读推荐:《中国文脉》(余秋雨 著)

【书籍概况】
《中国文脉》是2013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余秋雨,讲述着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它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推荐理由】
生在积淀千年文脉历史的中国,我一直渴望探寻藏匿在上下五千年背后的文学历程,而这本书,帮我还原了曾经的幻想,于浩瀚的文字海洋中供我舟楫,带我领略了未曾踏足的历史之壤。从他笔下的文脉中,我汲取到无数文人墨客的另一段人生,饱览于断断续续中顽强生长,无限流传的美与哲学。
【书海拾贝】
(1)安静,是一种哲学。
(2)年岁越长,披阅越多。
(4)人的低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真正的屈服,一种是在试炼着扛起泰山的姿态。
【读书札记】
《一场笔墨历史中的徜徉》
千年前,有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有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有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如果不分高低,只让每个空间和时间的民众自由区用,那么,中国文学,怎能将这些伟人选出?“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翅充鹏。”没有清晰路标的中国文脉,被混以文化残屑;远年的红肿溃烂,今被误赞为艳若桃花。等级的错乱,文脉的失落,是余秋雨心底的担忧。千百年来,很难有人兼具大胆取舍的心理高度和锐利斧钺的品鉴高度,得脉者并不一定觅得知音,但余秋雨却说,“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于是,他在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重启文脉之思,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于是,我追随其脚步,翻开书页,逃离滔滔口水,身在浮华热闹中漂泊流浪,灵魂却有着它从一而终的归属。余秋雨这份对永恒的探寻和呼唤,凝作《中国文脉》,像是矗立在荒郊野岭的一石方碑。
这部作品所展现的中国文脉,是一条流淌着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的河流。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这部作品并非仅仅是关于文学的历史堆砌,更是关于生命与审美、哲学与情感、文化与思想的深度对话。它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阅读前几章后,我冒出些许疑惑,既然文学潜流往往与世间主流相悖,我们又该如何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找到这断多续少的文化血脉呢?但是到了阅读过程中,我便深深被余秋雨教授以人为脉、以史为鉴的写作方式所吸引。他将历史上孤立的人物、孤立的事件串联在一起,通过文化的启承转合的发展,使得每个历史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猜测黄帝、感悟神话、发现殷墟、孔孟之道、黑色光亮、第一诗人、魏晋绝响、田园何处、走向大唐、仰望长安、乱麻蕴藏、百年郁闷、十万进士,乃至大地小人……历史也许被人忽视,但从未荒芜。永恒的长河中,洗刷出无数的精神丰碑,占据着作者大半个世界,在他看来,有太多太多可写:春花秋月、一场悠悠的长梦、泊在月色里的袅袅炊烟……
千百年来,惟有中华民族,仅用黑白两色,便足以涵养内心的丰饶;而今我所处的世界瞬息万变,色彩缤纷,可事实是,纷扰的东西扯撕着我们的目光,让它再也没能为在角落中哭泣的文人停驻。余秋雨写下:“那么,我必须说一句伤心话了:从近代到现代。偌大中国,没出过一个近似于王阳明的哲学家,也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曹雪芹的小说家。”“感冒无药可治,因此世上感冒药最多;同样,如今文学成果寥落,因此研究队伍最大。”读书至末,却霎时见如此落差,令读者惊异。
蓦然回首,这本书于我最大的意义,恰是这结尾点醒众人的逆耳忠言:每个试图把中国文脉接通到自己身上的年轻人,首先要从当代文化圈的吵闹和装扮中逃出,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然后,我就有可能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企盼者。
中国文脉在今天,只有等待。
龚文彬老师点评: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述了中国文脉曲折的发展历程,深深折服于余秋雨教授以人为脉、以史为鉴的写作方式,亦看到了现代社会中中国文脉的难以为继,最后的祈盼与喟叹发人深省。我想,梁同学能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钟爱此书,愿沉潜身心,研读经典,中国文脉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