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部门
好读书,读好书!|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十一期)小说类:“人间百态”(一)
作者:
2022级高二年级I部同学
来源:
科教处
访问量:
2024-10-14

“畅游书海,感受阅读快乐;浸润书香,分享阅读体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推动华中师大一附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倾力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旨在激发每一位师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地标,藏书多达九万多册 ,不仅承载着师生们学习阅览、资源获取、学术科研的需求,也发挥着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悦读·乐享”活动将陆续推出同学们推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馆藏书籍,引导同学们在书籍、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学会选择读什么书,如何智慧地读书,在阅读分享之中成长为有文化高度、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气度的人。
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传递阅读的星星之火,感受智慧的静水流深。我们定期推出“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的相关报道,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有诗、有书、有远方!
本期“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推出2022级高二年级I部同学阅读推荐的小说类优秀作品专辑(一)。指导老师为语文学科李青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推荐的小说类书籍吧!
推荐书目:
1、《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
2、《活着》(余华 著)
导 语:
我们为什么读小说?
土耳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说:“通过认真阅读小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
当代作家毕飞宇这样说:“我的人生极度苍白,我是依仗着阅读和写作才弄明白一些事情的。”
读小说,也许读到的是不同时空的自己,也许导向一条看世界的特殊路径……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小说因此拥有了天马行空的可能。作家用自己摸索的方法和方式组织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对话,按照自己的审美态度把小说这个世界建造起来。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他们的世界,与那些有趣的灵魂交流,把他们的经历变成我们的经验,把他们的见识变成我们的知识。《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是否让你思索,生活中有没有把那些虚无的事情当成生命的重要课题,而把更应该专注和在乎的事情却当成了虚假呢?《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以及那个逐渐流失的黄金时代,是否让你感受到命运如灯,会不断勾引人去追逐,却日益远去,幻梦终破……好的小说不是给读者提供一个目的地,而是提供一段旅程。
让我们打开一本好书,现在就出发吧!
“悦读·乐享”推荐人:李弢智(高二3班)

阅读推荐:《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

【书籍概况】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一部经典侦探小说,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该小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一起神秘的谋杀案展开,主人公波洛被牵扯其中,通过剧情的推演和调查找出了谋杀案的真相。
【推荐理由】
“一部好的侦探小说,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故事中的人物写得模棱两可:既像是罪犯,又由于某种原因让人觉得不像罪犯,但又确实是其所为。”本书体现了侦探女王的驾轻就熟的写作技巧,同时又能引发人们对是非善恶的思考,值得一读。
【书海拾贝】
(1)不可能的事已经发生,因此不可能的事尽管看起来不可能,但肯定有可能发生。
(2)我们总指望一个人的态度始终如一,我们容不得情绪变化无常。
(3)作案之人举起屠刀时,一把明晃晃的审判之刀,也悬在了他的头顶。
(4)我不知道人杀人的理由,但人救人,是不需要理由的。
(5)有时,光靠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良知又该置于何处
【读书札记】
灰
——读《东方快车谋杀案》有感
享誉全球的神探赫尔克里•波洛曾对他的警官朋友说:“不管人们说了什么,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没有灰色地带。”在他的眼中,看似困难的案件可以被分解成许多细小的脉络,而看似复杂的人性也同样可以用逻辑去衡量。于是在他眼中,行为只分是非,他人只分好坏,世界非黑即白,十分清晰。直到他登上了那列前往伊斯坦布尔的东方快车。
在车上发生了一宗离奇的谋杀案,列车又因暴风雪被迫停下,与世隔绝。在这样一个推理小说经典的“暴风雪山庄”情境下,人性的细微恶意被无限放大,复仇的熊熊烈火开始燃烧。车上的每一个乘客都有杀人的动机,每一个天衣无缝的解释都透着诡异的巧合。最终,在拨开了重重迷雾后,波洛向众人宣布案件的真相:所有人都是凶手。
死者是一个绑架犯,曾绑架了一对飞行员夫妇的孩子并导致孩子死亡,夫妇痛不欲生,抑郁而亡。而这个披着人皮的恶魔却摇身一变成了美国的古董商人,逍遥法外。法律不能给逝者一个公道,逝者的亲友便决心使用私刑,用自己的双手来取回他们的正义。他们中有孩子的教母,保姆,欧洲的贵族大公。十几个身份悬殊的乘客怀着复仇的目的,一起登上了这一班列车。
他们的做法对吗?当然不。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私自剥夺他人生命都不该被允许。可他们难道都坏的彻底,穷凶极恶吗?自然也不。波洛在几十年的侦探生涯中从未如此犹豫,他第一次怀疑了自己的判断。因为这世界上确实存在着灰色地带。
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而是一抹精致的灰。人的行为从无定式,人的思想也从未有通解。如果只关注结果的是非对错,便极易忽视他人心中的伤痛和隐情。从“他向同学举起刀”的被霸凌少年,到“昆山龙哥捡刀自卫案”的捡刀司机,再到抵抗暴力拆迁失手重伤拆迁队长的江西父子。他们的人生又怎么可以用“故意伤害”“防卫过当”等说法来盖棺定论?人性黑白之外仍有灰色,法律制裁之上仍有良知。开车撞死了在逃杀人犯到底要不要量刑?自卫时失手重伤施暴者到底应不应谴责?世间充斥着这种没有定论的悖论,充满着不黑不白的灰色。
英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刑事案件:玛格丽特号事件。船长和大副在沉船后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选择杀死并吃掉了命不久矣的水手。侥幸回到英国后,舆论就是否要给他们定罪争执许久,争论在那种道德的灰色地带上能否通过舍弃本就无法存活的同伴来换取更多人的生存。最终,法庭给出了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结论:“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应被作为一种手段。船长是有罪的。”“但鉴于当时的处境,检方建议从宽处理船长。”最终,船长和大副被判处监禁。法理,人情都得到了维护,可谓司法的真谛,真正做到了走进灰色地带。
最终波洛选择了放乘客们离开,让他们背负着内心的十字架前行,同样是与灰色的和解。正如波洛所说:“有时,光靠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良知又该置于何处。”
在道德领域,人们往往用黑白来评判事物。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非绝对的黑或白,而是灰色的。这时,我们需要更宽容、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在灰色中分辨黑白,在混沌中判断是非。世事往往是灰色的,在暧昧的灰色世界里决定哪些较黑,哪些较白,这就是人生。
李青老师点评:
莫言说的“阅读就像吃饭:上一道好菜,色香味俱佳,吃完了,心情很愉快,身体很受用,对大多数食客来说,这就是终极目的”。这“受用”二字应该就是“开卷有益”把。李弢智同学推荐的这部 “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代表作,虽然不属于通俗意义上的“必读经典篇目”,但在品读之后,娱乐之余,能够引发像李同学这样的对人情正义与法理争议间的矛盾的思考,这也是一种“有益”啊。
“悦读·乐享”推荐人:刘若萱(高二10班)

阅读推荐:《活着》(余华 著)

【书籍概况】
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最终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上城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书海拾贝】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
【推荐理由】
余华被采访时开玩笑说他是靠着《活着》活着,可见《活着》这本书的畅销。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它也能让我对活着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它是一本让你读着读着就笑,笑着笑着就哭起来的作品。
【读书札记】
人为什么活着
——读余华《活着》有感
人越惧怕死亡,人就活得越怯懦。而坚强乐观是对死亡的超越。人因为孤独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独,在冥冥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因果。
余华在序言中说,优秀的作家往往处于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中,于是他写了《活着》,用平淡的语调描述极致的痛苦。
《活着》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中国农民怎样真正的活着。
值得关注的是,书中从个体视角讲述了史书上轻描淡写的几句。例如,人民公社化运动---上交所有粮食、牲口,保证“顿顿有肉”,有庆每天争分夺秒养大的小羊在几个月内同其他牲畜一样未幸免于难,本该可以通过卖羊毛获取一笔收入的徐家在食堂没有规划的运营乃至倒闭后变得更加艰难。
时政变迁带给农民的苦难远不止于此。书中所述,从土地改革各耕其田,到工分制,每一个都精准踩中福贵的“雷点”,后又有分田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改革,给本就现实紧张的徐家又增添了负担。而现实中也如此,不稳定的土地政策使粮食欠收,牲畜价值白白浪费,间接导致了“大跃进”的惨状。
还有建国初 “那一段弯路”时期!红卫兵小丫头,十六七岁,“走资派”的定义是什么,或许她也不清楚,但她却可以随意定义,批判,殴打。春生,一位根正苗红的党员,是曾为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赤诚之辈,却也被折磨至痛不欲生、几近崩溃。那段时间里,读书人受难,百姓遭蒙昧,农民有苦难言,死的死,伤的伤。余华将事实用笔写下,在这字字泣血的哀嚎里,我听到了历史上的“他们”在其中亲受的苦难,是从底层劳动人民到高级干部,千千万万个“他们”那蹉跎的,甚是痛苦的一生。
福贵就在这样的时代,先后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小外孙的相继离世,而这些却并未将他打倒,在凄清的岁月中,他把思念寄托在牛的身上。人就是这样,在没有任何人可倾诉、可理解的状况下,往往将情感转移到他物。福贵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不幸、悲伤和痛苦,但这些有自因有他因的苦难却没有磨灭他的真性情,反而使他超脱了那样苦楚的生活而真正的活着。在余华塑造的世界里,福贵用一生向我们诠释了“活着”二字的重量,可在真实存在过的岁月中,又有几个“福贵”能做到用个人的灵魂摆脱这时代的悲剧呢?
在我眼中,余华塑造的福贵是一个有些“倔”的角色,他无奈向命运妥协,却也经得起命运的磨砺,似乎是成为了真的农民,却也还保有公子的傲性和气节--他永远是那么坚强,或富贵尽失,或生离死别,他谈不上坦然,可最终还是将泪水化作甘霖咽下,在灵魂里开出不屈的莲花。
是什么孕育了它呢?那花静静地生根,静静地抽枝,绽放,连香气都是静静地散发。在那丝丝缕缕的清香中,细品,我嗅到了一丝特别--那是沉淀在他皮肤沟壑中的泥土气--经历。我豁然开朗,原来那才是他成长的路,也是文中影响最深远的一条线--经历,才是精神得到升华的根基。
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人一旦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实是另一种的生,那么人就活得真实、宁静、淡然,就像福贵在平静的午后向别人讲述自我的一生。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中的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它在道出许多苦难背后的真相,却也同时教会了我们坚强。它期望我们能发现那蕴藏在卑微生命中的渺小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坚、韧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李青老师点评:
《活着》简洁甚至粗粝地讲述了生命的意义,但并不抽象,而是镶嵌在具体的遭遇中。中学生阶段读它,它可以向孩子昭示另外一种文学品质。它也可以是一场面对死亡的教育。刘若萱同学不仅读懂了、悟到了还能以一个年轻人的角度看到有进步意义的一面,可谓开卷有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