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部门
好读书,读好书!|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十二期)戏剧类:“戏剧经典”(一)
作者:
2022级高二年级Ⅱ部同学
来源:
科教处
访问量:
2024-11-04

“畅游书海,感受阅读快乐;浸润书香,分享阅读体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推动华中师大一附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倾力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旨在激发每一位师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地标,藏书多达九万多册 ,不仅承载着师生们学习阅览、资源获取、学术科研的需求,也发挥着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悦读·乐享”活动将陆续推出同学们推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馆藏书籍,引导同学们在书籍、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学会选择读什么书,如何智慧地读书,在阅读分享之中成长为有文化高度、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气度的人。

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传递阅读的星星之火,感受智慧的静水流深。我们定期推出“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的相关报道,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有诗、有书、有远方!
本期“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推出2022级高二年级Ⅱ部同学阅读推荐的戏剧类优秀作品专辑(一)。指导老师为语文学科刘小问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推荐的戏剧类书籍吧!
推荐书目:
1、《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著)
2、《有人将至》(约恩·福瑟 著)
3、《樱桃园》(契诃夫 著)
指导教师:刘小问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年级Ⅱ部语文教师。从教过程中注重落实学科素养,致力于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有所思、学以致用。
导 语:
戏剧与小说、散文、诗歌共同组成绚丽的文学世界,却又闪耀着别样的光芒。同其他文学样式一般,戏剧展现着世间万象,传达着丰富情感;于此同时,戏剧还带给我们更多样的审美体验。在语调的抑扬顿挫中,在无声胜有声的沉默里,在纷繁变化的动作中,在一闪而过的神情里,我们品味着戏剧冲突的跌宕起伏,感悟着人物内心的波涛汹涌。戏剧是静止的,同时也是流动的;是可以细细研读的,也是可以精彩演绎的。观众们,请随我们走进戏剧的世界,一起观看精彩的剧作。
“悦读·乐享”推荐人:耿瑞恒(高二15班)

阅读推荐:《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著)

【书籍概况】
《浮士德》是歌德的杰作,描绘了学者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之间的交易,深刻探讨了人性、欲望和道德。作品通过浮士德的命运展现了对知识、欲望和责任的复杂思考,是一部充满哲学深度的文学之作。
【推荐理由】
这部作品引人深思,探讨了人类对于无限知识和欲望的追求,以及与之相关的道德和灵魂的价值。歌德以独特的文学手法展现了对人性困境的深刻洞察,是一部不可忽视的文学经典。
【书海拾贝】
-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 黑暗孕育了光明,而光明却背离黑暗,诅咒黑暗。
- 如果我虚度光阴,那就请结束我的一生。如果你用奉承谄媚愚弄我,那我便自得其乐,如果你用荣华富贵诱惑我,那即便我的末日来临,我也要赌个输赢。
- 有两个灵魂在我胸中,他们总想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
【读书札记】
《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的代表作,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这部作品以浮士德博士为主角,描绘了他从追求知识、权力到最终找到人生真谛的心路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浮士德博士经历了痛苦和挣扎,也找到了人生的真谛。这部作品让我对人生、道德和信仰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的热爱。
浮士德博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渴望知识,又渴望权力。他认为知识和权力是人类最高的追求,他为了得到它们,不惜与恶魔梅菲斯特签订契约,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了魔鬼。然而,当他得到了知识和权力后,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他的生活充满了痛苦和迷茫,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浮士德博士遇到了很多人,他们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恋人格雷琴·桑普尔的死让他深深地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残酷。他的好友瓦格纳的死亡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短暂和脆弱。他的助手巴特尔米斯特·荷蒙库鲁斯的背叛让他深深地感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然而,尽管浮士德博士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和挣扎,他并没有放弃对人生的追求。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地探索和挑战。他的勇气和坚韧让我深深地感动,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阅读《浮士德》的过程中,我被歌德的艺术才华所吸引。他的文字优美,富有哲理,让人读来如饮甘泉。他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成功,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命运,让人感到真实而生动。这种艺术的魅力,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
此外,我也被书中对人性的深度剖析所震撼。浮士德博士的追求和挣扎,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他的痛苦和迷茫,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困惑和无奈。但同时,他的坚韧和勇气,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和力量。这种对人性的深度洞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的来说,《浮士德》是一部深度探讨人性、道德和信仰的作品,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的热爱。我相信,任何读过这部作品的人,都会被它的深度和广度所震撼。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巨著,它让我深入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强烈推荐每个人都去阅读这部作品,相信你一定会从中受益匪浅。
刘小问老师点评:
《浮士德》的确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歌德不仅在其中展现了非凡的文学才能,也展现出深度的哲学思考。在《浮士德》中,作者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收获了对人性、道德和信仰的思考。作者能沉心阅读这样的经典作品,可见其对深度思考的追求。
“悦读·乐享”推荐人:林铉淇(高二15班)

阅读推荐:《有人将至》(约恩·福瑟 著)

【书籍概况】
《有人将至》描绘了一对伴侣搬到一座远离城市的房子居住时发生的故事——主角们想要逃离世界、创造独属于二人的共同体,却无时无刻不在面对着“有人将至”的问题。
【推荐理由】
约恩·福瑟出生于挪威的海于格松,他的作品蕴含着独特的风格和疏离的气质。他的代表剧本作品《有人将至》的文字有着大量的重复,这部作品因此产生了极强的音乐性,书中文字像旋律一样,有原始的动机,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变奏,又有不断的重复。这种旋律又分不同的人物而混杂在一起。《有人将至》的结构很精巧,在构建人和人的关系中,双方都努力想构建一个共同体,但无奈语言却频频失效,无能为力。这本书的故事性很弱,你读不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醒世箴言,也没有反转再反转的剧情,但用心品悟出来的是更本质更抽象的东西,更像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书海拾贝】
- 但是我们能单独在一起吗?
这里好像有人来过了
(绝望地。)
有人在这里
有人会来的
- 她会来
来这里坐下
就在那儿
凝视着你的眼睛
我知道
有人会来的
她会坐在这里
还有她的眼睛
她会坐在那儿
不声不响的凝视着
你的眼睛
【读书札记】
这部作品并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佶屈聱牙的文字,福瑟通过对日常用语精妙的运用,展现着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与人们面临广大世界时内心深处强烈的焦虑与无能为力感。
读约恩·福瑟的文章,会发现他有一个鲜明的写作特点,他笔下的人物没有确切的名字,本文之中只有三个人物:“他”“她”“男”。同样也没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他们的身份、动机往往模糊不清。福瑟正是通过这样的书写传达着:无论是怎样的人,无论姓甚名谁、身处何方,人们总会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有着某种特定的精神感受。心灵中这种微小的波澜和颤动,既是个人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普遍的、彼此共鸣的生命体验。
深度关注心灵、密切关注生命体验,着眼于人的根本生存处境,是福瑟作品的显著特征。福瑟曾说:“我的写作都是关于生活的本质,最基本的情感、最本质的处境。那是对这些本质元素的探索,通过一种文学的方式,我的方式——只有我才能看到或书写的方式。”
在挪威拍打着悬崖的无尽海浪声中,福瑟书写着人们生活中那些难以言说却真实而深刻的生命体验,他用文字竭力地“为不可言说之物发声”,在他的作品中的那些大量的沉默与留白,既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解读空间,也提醒着读者注意聆听、意会、感受语言之外的事物。
老夫少妻的结合,总免不了惹人议论。在这部戏剧中,男女主人公也是如此。他们年龄相差二十岁,不管出现在哪里,都会成为周围人的话题。为了过上无人打扰的新生活,他们干脆隐居到远郊的老房子里。房子位于峭壁,面朝大海,仿佛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平日里,他们连个人影儿都见不着,听到的也只有海浪翻腾的声音。然而,短暂的新鲜感过后,这对夫妇很快就厌倦了凄凉冷清的氛围。他们百无聊赖地散步、发呆,在无人回应的寂寞中,渐渐变得心烦意乱。男人喋喋不休地自我安慰:“现在我们终于单独在一起了,任何人都不会来打扰。”女人则惶惶不安地胡乱揣测:“一定有人会来的,我感觉得到,我好像听见了脚步声。”即使没有闲言碎语的烦扰,他们的情绪也无法放松下来。甚至,他们开始互相埋怨,后悔搬到这么偏僻的地方。就在两人的关系岌岌可危时,卖给他们房子的前房主,特意来拜访他们。前房主与女人聊得很投缘,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邀请她去自家做客。再也无法忍受孤独的女人,很想去赴约。男人则担心她抛弃自己,跟她大吵一架。
对孤独感的恐惧,让这对爱侣变得面目扭曲,歇斯底里。他们不明白,孤独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宿命。一个人越害怕落单,越回避冷清,反而越会被空虚感紧紧缠绕,直至窒息。作家郭诚说:“人若不会享受孤独,便永远不会成熟。”孤独就像每一个准时降临的夜晚,我们无法穿越它,驱散它,唯有平静地与之共处。
当你学会享受清欢,找到自己的节奏,孤独便是成就你强大内心的修行。
刘小问老师点评:
约恩·福瑟在2023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者紧随其后阅读了他的代表作品,展现出对文学新动向的密切关注。通过作者的解读,我们看到约恩·福瑟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以及他对“本质”的追求,也看到作者文字的细腻与思想的敏锐。
“悦读·乐享”推荐人:杜欣怡 (高二16班)

阅读推荐:《樱桃园》(契诃夫 著)

【书籍概况】
《樱桃园》是契诃夫晚年的一部力作。围绕樱桃园即将拍卖的未知命运,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对立矛盾,通过人物自欺欺人的态度凸显时代变革的悲歌。
【推荐理由】
《樱桃园》与传统戏剧不同,作者着力描绘内在心理冲突,他以凝练深刻的戏剧语言淡化故事情节与戏剧冲突,用抒情哲理的魅力来展示哀痛与真实。
【书海拾贝】
人类现在还不能达到的一切,有朝一日会变成近在眼前的,容易理解的;只是需要工作,需要全力支持那些正在探求真理的人们。
【读书札记】
在阅读课本上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和《变色龙》后,契诃夫滑稽幽默的笔调与冷峻锐利的讽刺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其主旨的探寻也吸引了我的兴趣。出于对它的好奇,了解到契诃夫是莎士比亚之后戏剧第一人时,我进行了《樱桃园》的阅读。让我振奋的是,它确实不负盛名,与契诃夫先前的风格一脉相承,却又在复杂凸显的滑稽荒诞中,隐藏着人性与时代的冲突。
相信大家对高尔基的精彩点评略有耳闻,“在他面前,似乎每个人都想变得更简单,更真实,更自我”。我想这无疑是契诃夫展现真实而拒绝粗糙的结果。他创作的人物仿若只是当时社会巨轮下万千普通人中的一个,却又具有不可磨灭的代表性,是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例如,戏剧中樱桃园的主人朗涅丝芙卡娅,作为封建贵族中的一员,遗产却挥霍殆尽。她急需出卖樱桃园来获得在巴黎荒唐享乐的资本,却又因儿时的美好回忆而对樱桃园充满了眷恋与不舍。这种客观的钱财利益和她内心对浪漫理想情怀的追求相交织。于是造就了剧作中人物闲适享乐、无所作为的愉悦和樱桃园迟早拍卖的焦急相映照。阶级的消沉与衰落,促使柳鲍芙以消极、无所谓的姿态对待樱桃园的命运,从而展现出人物内心与行为不相称的可笑态度,也凸显了其可见可感的喜剧性。由女主人公卖樱桃园这一小的切角,契诃夫用喜剧氛围来表现出物质主义无法支撑浪漫主义的封建贵族落幕的时代挽歌,最后却又使剧作以滑稽喜剧的方式呈现。
同样,这种荒诞的真实也在男主人公罗巴辛身上展示的淋漓尽致。他曾是柳鲍芙的仆从,一个农奴的儿子。在转变为富商后,他衣着光鲜亮丽,却又有提醒女仆记住自己的身份的粗俗傲慢。他既存在对封建阶级的推崇和对柳鲍芙的仰慕,又出于资产家的掠夺本性,对樱桃园费尽心机……此外,还有老仆人费尔斯的尽心尽力,却被时代淘汰;加耶夫希望挽救樱桃园,却天真脆弱等等。整部戏剧将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
正是这种真实的艺术,带来了这部剧作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即内在的冲突性。在传统的戏剧中,我们常能被突出矛盾引发的高潮而震撼。但在这部戏剧里,即使是存在两个对立阶级的代表,契诃夫也通过平淡而诗化的语言来一再弱化他们的冲突。最终我们只能在人物相互矛盾、不匹配的行为中寻觅蛛丝马迹,于滑稽中探寻人与时代的落差,在内心深处思考时代的奥秘。我想,这也是樱桃园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酝酿于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的黎明,《樱桃园》延续了契诃夫无与伦比的人性隔阂,却又在对人心的思考中被赋予时代变化的意义。契诃夫使之没有沦为纯粹的喜剧、闹剧,却又在悲哀叹息中达到内心的和解,我想这就是《樱桃园》的高明之处吧。
刘小问老师点评:
作者以日常学习中接触的文学作品为起点,自由阅读探索,找到了契诃夫,这样的阅读热情是令人欣喜的。作者的解读详尽而又深入,挖掘出一个看似简单平淡的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涵。的确如此,《樱桃园》不仅是个人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