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部门
好读书,读好书!|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十二期)戏剧类:“戏剧经典”(二)
作者:
2022级高二年级Ⅱ部同学
来源:
科教处
访问量:
2024-11-11

“畅游书海,感受阅读快乐;浸润书香,分享阅读体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推动华中师大一附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倾力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旨在激发每一位师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地标,藏书多达九万多册 ,不仅承载着师生们学习阅览、资源获取、学术科研的需求,也发挥着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悦读·乐享”活动将陆续推出同学们推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馆藏书籍,引导同学们在书籍、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学会选择读什么书,如何智慧地读书,在阅读分享之中成长为有文化高度、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气度的人。

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传递阅读的星星之火,感受智慧的静水流深。我们定期推出“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的相关报道,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有诗、有书、有远方!
本期“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推出2022级高二年级Ⅱ部同学阅读推荐的戏剧类优秀作品专辑(二)。指导老师为语文学科刘小问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推荐的戏剧类书籍吧!
推荐书目:
1、《玩偶之家》(亨利克·约翰·易卜生 著)
2、《雷雨》(曹禺 著)
3、《西厢记》(王实甫 著)
指导教师:刘小问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年级Ⅱ部语文教师。从教过程中注重落实学科素养,致力于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有所思、学以致用。
导 语:
戏剧与小说、散文、诗歌共同组成绚丽的文学世界,却又闪耀着别样的光芒。同其他文学样式一般,戏剧展现着世间万象,传达着丰富情感;于此同时,戏剧还带给我们更多样的审美体验。在语调的抑扬顿挫中,在无声胜有声的沉默里,在纷繁变化的动作中,在一闪而过的神情里,我们品味着戏剧冲突的跌宕起伏,感悟着人物内心的波涛汹涌。戏剧是静止的,同时也是流动的;是可以细细研读的,也是可以精彩演绎的。观众们,请随我们走进戏剧的世界,一起观看精彩的剧作。
“悦读·乐享”推荐人:杨佳庆(高二16班)

阅读推荐:《玩偶之家》(亨利克·约翰·易卜生 著)

【书籍概况】
《玩偶之家》是挪威戏剧家亨利克·约翰·易卜生创作的戏剧作品,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婚姻。
【推荐理由】
《玩偶之家》暴露了男权社会和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所谓“幸福”表面现象下掩盖的本质,值得好好品味。
【书海拾贝】
海尔茂:噢,亲爱的,这是我作为律师的经验,几乎所有年轻时就道德堕落的人都有一个说谎的母亲。
娜拉:为什么只是——母亲?
【读书札记】
没有一个女人首先得是个妻子,是个母亲,她们最神圣的责任永远都是——对她们自己身为一个人的责任。
本书一开篇,就是女主人公娜拉在为圣诞节做着准备。整个家里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温馨与舒适,娜拉的昔日好友琳德太太也恰巧来访。
但幸福表象的背后,娜拉曾经向克罗格斯塔借债的往事也随之浮出水面,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的矛盾更是日益加剧。而后在真相展开之时,娜拉选择了离开家庭,摆托了自身“玩偶”的身份。
《玩偶之家》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在父权社会下被传统观念所束缚的妇女形象。女主人公娜拉总是被丈夫称之为“小云雀”“小松鼠”,与此同时,还必须在其称呼前加上一个前缀——“我的”,仿佛娜拉只是一个物品。倘若不仔细体味,便只能看见夫妻二人之间的甜蜜与恩爱。并且随着情节的展开,这种称呼更是愈演愈烈,变成了“小败家精”和“小金丝雀”。不仅如此,海尔茂还总是不让娜拉做可以挣钱的抄写工作和针线活。甚至连吃杏仁饼干,他也严令禁止。如果一个人连选择喜好、养活自己都需要他人允许,那么她作为一个人还有什么价值——作为他人玩偶的价值吗?
在丈夫全然的掌控之下,其实娜拉也曾有脱离囚牢的时刻:她因丈夫病重而出去借债。海尔茂多次说到欠下巨债的人会毒害家庭。而娜拉却仍然去做了,并且伪造了临终的父亲签名——只是因为她无法理解,一个女人似乎没有权利照顾她临终的父亲的感受,也没有权利救她丈夫的命?虽然她选错了方式,但我在这一刻却无比认可她在被束缚之后仍然拥有的勇气,我想嘉许她那颗仍然赤诚的心。
当她不顾海尔茂阻止而执意跳一曲狂野又疯狂的塔朗泰拉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个被禁锢在一具玩偶身体里的——娜拉的灵魂——自由而热烈的灵魂。当海尔茂发现欠债真相时,他急于摆脱娜拉只顾自己利益的丑陋嘴脸终于使娜拉冷静下来,使她去思考这些年来所有的一切。当海尔茂发现转机想要挽回之际,他所有的辩解便显得无比苍白。他说:“我会心甘情愿地日夜为你工作,娜拉——为你承担悲伤,与你分享渴望,但是没有人会为了自己爱的人牺牲自己的名誉。”娜拉回答说:“成千上万的女人就是这样做的。”
她意识到了,所以她为自己的玩偶婚姻画上了一个句号,并为自己的人生开启了一个新的冒号。我看着娜拉,好像就看到了所有被传统观念所束缚的女子们:不能看想看的书,学习感兴趣的知识,因为父亲和丈夫爱的就是一副温顺又可爱的绵羊模样;不穿暴露裙子,不化浓艳的妆,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在被侵犯时被旁人指着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她们要漂亮但不能太漂亮,要聪明但不能太聪明,要有个性但不能太个性,要结婚要生子……仿佛如果她们不这样做,头顶上悬着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就会马上对她们进行审判。
可是,当她们成为了妻子,成为了母亲,成为了世人眼中恪守妇道的女人后,那谁又来成为她们自己呢?请始终铭记:一个人最神圣的责任首先永远都是对于自身的责任。要先成为自己,才能敢于谈爱,敢于去爱,敢于被爱,以及,敢于不被爱。
刘小问老师点评:
《玩偶之家》是一部相当经典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给现在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作者的文字行云流水又饱含情感,很好地将她内心所受到的震撼展现出来。我们看到作者对女性究竟应该以何种状态立世的思考,也看到了她给出的坚定的答案。
“悦读·乐享”推荐人:刘淳朴(高二17班)

阅读推荐:《雷雨》(曹禺 著)

【书籍概况】
《雷雨》,作者曹禺,描写了一个具有封建主义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推荐理由】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兴亡故事,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反映了社会和时代问题。
【书海拾贝】
冲 :爸,妈不愿意,你何必这样强迫呢?
朴: 你同你妈都不知道自己的病在那儿。(向繁漪低声)你喝了,就会完全好的。
(见四凤犹豫,指药)送到太太那里去。
繁 :(顺忍地)好,先放在这儿。
朴 :(不高兴地)不。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
繁 :(忽然)四凤,你把它拿走。
朴 :(忽然严厉地)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繁 :(声颤)我不想喝。
朴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冲 :(反抗地)爸!
朴 :(怒视)去!
【读书札记】
漫长子夜,光明将至
在漫长的语文学习中,我时常疑惑:许多经典文学作品经过解读,里面的情感又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么它们“经典”在哪里呢?怀揣着这份疑惑,我重新走进了《雷雨》这部戏剧,重新体味其背后所蕴含的层层情感。
子夜,骤雨,宛如当时的社会,在风雨中摇摆不定;故事中的白天,看似美好,但是压抑的气候背后,蕴含着悲剧的序曲。伪善,逼迫,忏悔,死亡,憎恶等多重元素,在一个雷雨天,终于爆发了。但可惜,最后善良的人都一个接一个死于非命,邪恶虚伪之人仍苟活于世,这是无比的讽刺与黑暗!这,也是作者,对腐朽,黑暗现实发出的第一声呐喊!
作者笔下的人物,都富有特征,个性鲜明。有狡猾专横,冷酷虚伪,象征当时黑暗社会的周朴园;也有追求圆满爱情,不惜失去一切,也要殊死一搏的繁漪;也有被旧社会玩弄,象征着成为无数广大受辱欺压但孤苦无告的妇女鲁侍萍;也有意志薄弱只顾个人利益只得草草收场的周萍。同时,戏剧故事精炼,详略得当,一天一夜,世态炎凉,光明黑暗,龙争虎斗,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中,我认为最有力量的人物当属周朴园。他,表面怀念旧人,但实际上因为惦记自己名声,又不愿意爱她;他,无恶不作,视修桥的三千小工生命如粪土,手上沾满了劳动人民的鲜血。记得在第一章,他自诩自己的家庭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却不知,最后家庭分崩离析,秩序荡然无存。而他,是这个社会的病态的集中体现。妻子繁漪漂亮却乖戾阴鸷。大儿子清秀美丽却自我怨恨,心灵残缺,通过别人填补自己;二儿子青春活力却软弱无能,不敢抗拒威严:这就是他所谓的“最健全的子弟”。所有人都在他的掌控之下,这个病态的家庭充斥着专制下的秩序,这就是周朴园的“圆满家庭”,一个不断压榨他人的机器,一个专为独裁者提供的“乌托邦”。最终只得失道寡助,众叛亲离,被命运所捉弄。
但在黑暗中,也不缺乏反抗的声音。四凤,周冲,象征着光明与美好,在无声之中与黑暗斡旋,然而他们的结局也未摆脱命运的捉弄,唯一让人感到慰藉就是他们相携而去。周冲曾对四凤说:“有时候我就忘了现在、忘了家、忘了母亲、忘了你,并且忘了我自己的,像是一个冬天,非常明亮的天空,在无边的海上,有一只轻得像海燕似的帆船……”周冲心中的伊甸园是如此美好,可理想愈美好现实愈黑暗,被腌臜撕破时更是残忍。我认为,四凤周冲跟家庭冲突就是曹禺先生跟社会现实的写照。单纯美好与黑暗腌臜斗争,曹禺先生与现实抗争呼喊。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我最终知晓答案:作者想呈现的或许不是想表达的,或许想表达的也不是光明,而是没有光明的世界。也是,由于变态、黑暗的旧社会,才有了《雷雨》的诞生,才有了一个接一个的无声呐喊。但是,我一直坚信:漫长子夜,光明降至。我想,故事终有一天会画上圆满句号,那是一个数千万灵魂的壮烈史诗,一个美好未来的理想蓝图。
刘小问老师点评:
检验一部作品是否经典的一个标准就是作品是否值得“重读”,作者回到学习过的作品《雷雨》之中,再次深挖作品,以充沛的情感和斐然的文采展现出他对人物的认识。曹禺笔下的人物有的展现着黑暗,有的代表着光明,但无一例外,这些人物都是真实而饱满的,正是因为如此,作者才从中看到了漫长的子夜与将至的光明。
“悦读·乐享”推荐人:徐涵子 (高二18班)

阅读推荐:《西厢记》(王实甫 著)

【书籍概况】
“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西厢记》,一部浪漫而经典的史诗,以人物为经,戏剧冲突为纬,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之间亘古不变的爱情。
【推荐理由】
书生小姐的故事,放在今天看或许是俗套的话本,但它在那个时代留下的余辉,却灿烂了整个中华文明。《西厢记》用华美的文笔与灵动的言语,带给我与人物心灵上的碰撞。
【书海拾贝】
落红成阵,风飘万点正愁人,池塘梦晓,阑槛辞春。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减了三楚精神。
【读书札记】
西厢,千古绝唱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每每读起这句诗,我的脑中总会浮现出一个朦胧的倩影。那大概是一个贤淑典雅的大家小姐,斜倚着门廊,柔柔的微风吹拂着她,就连月亮也在和她一同等待着情郎的到来。这样宁静优美的画面从字里行间来到人们眼前,带有一丝中国古代独有的、花前月下的浪漫,这种含蓄古典之美,让人忍不住心神荡漾,随着清幽的月光,前往一个未知的远方。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西厢记》都抱有一种言情话本的偏见,认为它不过是佳人才子的无聊故事,但直到真正翻开这部剧作,真正深入了解它背后历尽千帆的历史,我才恍然其中的文学价值。
故事很简单,情节却跌宕起伏。张生在普救寺对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成功与她订婚。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二人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崔母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十里长亭送别,张生考中状元;而郑恒编造张生另娶的谎言让老夫人又一次赖婚。最终,张生赶来,郑恒撞死,二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该剧充满了反封建礼教的色彩,其中的矛盾冲突更是让人心情随情节一同上下: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与社会束缚的冲突,少年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等等。文中人物的行为举止反映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对人性解放的追求,他希望甘霖可以滋润那个沉闷腐朽的时代。放在那个年代这或许是惊世骇俗的“禁书”,但却恰恰与现代社会的观点不谋而合,体现了这部作品的前瞻与先明。
与我而言,这部作品最值得人细细品味的地方应当是它的语言,如同一首首曼妙至极的抒情诗,带给人视觉与心灵上的双重美感。作者十分工于景物描写,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主人公美好的情谊。比如《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短短二十五个字,天、地、风、雁、山、林被镶嵌其间,与主人公融为一体,色彩斑斓、生动感人,那种诗意的期望和浓浓的惆怅令人沉醉与神往。同时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也让人惊叹,据统计,全剧运用的修辞手法达到三十四种之多,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戏曲修辞手法运用的理想范本,非常值得身为高中生的我们学习。
历经700多年,《西厢记》一直不曾褪色,但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戏曲仿佛逐渐落寞,宏大的信息流好似要将其淹没。但我们不应就此将其遗忘,相反,我们更应肩负起传播发扬传统戏曲的使命。放眼社会,无数的有志青年将现代科技与戏曲的创作演出相结合,碰撞出更为绚烂的文学火花,这恰恰体现了戏曲的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当明白,沉寂只是一时,它定会迎来新生。
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缩影,从拉开帷幕到落幕时分,人生与戏剧共鸣。我们在戏剧中看到了当年的光芒、闪烁的理想,在戏剧中找到相似的经历与追求的世界,穷极一生寄放飘泊的灵魂。或许,那些留藏在经书话本史册卷籍里的佳话与戏说,便已蕴含着全人类的光明与黯落。
刘小问老师点评:
作者以优美细腻的文字带我们走进了传统剧作《西厢记》,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到作者敏锐的感悟力。她既体味到《西厢记》文字的优美,发现了语言的魅力,又清醒地意识到作品的思想价值。正如作者所说,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西厢记》似乎并不出众,但这正好彰显了它在封建时代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部文质兼美的传统剧作,《西厢记》值得我们反复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