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down

学校部门

好读书,读好书!|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十二期)戏剧类:“戏剧经典”(三)

作者:

2022级高二年级Ⅱ部同学

来源:

科教处

访问量:

2024-11-18

 

“畅游书海,感受阅读快乐;浸润书香,分享阅读体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推动华中师大一附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倾力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旨在激发每一位师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地标,藏书多达九万多册 ,不仅承载着师生们学习阅览、资源获取、学术科研的需求,也发挥着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悦读·乐享”活动将陆续推出同学们推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馆藏书籍,引导同学们在书籍、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学会选择读什么书,如何智慧地读书,在阅读分享之中成长为有文化高度、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气度的人。

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传递阅读的星星之火,感受智慧的静水流深。我们定期推出“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的相关报道,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有诗、有书、有远方!

 

本期“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推出2022级高二年级Ⅱ部同学阅读推荐的戏剧类优秀作品专辑(三)。指导老师为语文学科刘小问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推荐的戏剧类书籍吧!

 

推荐书目:

1、《茶馆》(老舍 著)

2、《北京人》(曹禺 著)

3、《日出》(曹禺 著)

 

指导教师:刘小问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年级Ⅱ部语文教师。从教过程中注重落实学科素养,致力于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有所思、学以致用。

 

导 语:

戏剧与小说、散文、诗歌共同组成绚丽的文学世界,却又闪耀着别样的光芒。同其他文学样式一般,戏剧展现着世间万象,传达着丰富情感;于此同时,戏剧还带给我们更多样的审美体验。在语调的抑扬顿挫中,在无声胜有声的沉默里,在纷繁变化的动作中,在一闪而过的神情里,我们品味着戏剧冲突的跌宕起伏,感悟着人物内心的波涛汹涌。戏剧是静止的,同时也是流动的;是可以细细研读的,也是可以精彩演绎的。观众们,请随我们走进戏剧的世界,一起观看精彩的剧作。

 

 

“悦读·乐享”推荐人:崔媛媛(高二19班)

阅读推荐:《茶馆》(老舍 著)

 

【书籍概况】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作品以旧北京城中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人物命运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概括了各阶级各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的历史命运揭示地淋漓尽致。

 

【推荐理由】

一方茶馆,一个社会。三教九流的人们汇聚一堂,展现出一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读《茶馆》,便是读那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剧变。该书充分展现了老舍先生诙谐幽默、简洁而深刻的独特语言魅力。

 

【书海拾贝】

1.“时代是英雄的时代,生活是人民的生活。”

2.“死马当活马医?那是妄想!死马不能再活,活马早晚得死!”

3.“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呢?”

4.“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读书札记】

《茶馆,茶韵中的博物馆》

老裕泰茶馆是一个密闭的空间,也是一个流动的空间。这间茶馆充斥着众生喧哗,有如一所博物馆,短短三幕展现了一部从戊戌变法失败到抗日结束的社会变迁史,一部旧社会人民的苦难史。于变幻莫测的时局中,茶馆是唯一的不变量,形形色色的人们在这里粉墨登场,各自唱罢后又悄然退场,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职业,却走向相似的悲凉结局。造成这一切的根源都是那个糟糕透顶的年代,一个没有人能获得幸福的年代。

以往我认知里的茶馆仅仅是供人消遣娱乐、高谈阔论的服务场所,但在老舍笔下它涵盖的内容复杂多了——在这里文化政治风俗人情汇聚一堂,矛盾冲突危机暗流涌动。欺压弱小的太监、横行霸道的地痞流氓、贩儿鬻女的贫苦百姓都印证着常四爷那声铿锵有力的“大清国要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大、国民特务的横行霸道、洋文化的意识渗透揭露了军阀混战时期的邪不压正。如此无可救药的时代酿就了具体个体的悲剧:服务业代表人物王利发费尽心思苦心经营,仍摆脱不了“改良改良越改越凉”的命运;工业代表人物秦仲义实业救国的理想抱负在国民政府势力的阻碍下化为泡影;农业代表人物常四爷善良正义、自食其力,可也逃不过贫困潦倒,一生不得志。在宏观的视角下,这是一幅沾满血与泪的卷轴,看得到数十种不同的世态连环相织、听得见数十种不同的声音同时呼救,这个病态的社会里,无人得以生还。

随着茶馆的空间不断压缩,人们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崔久峰和秦仲义都曾是尝试过改变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却都被一步步逼入了绝境,最终发出“死马不能再活,活马早晚得死”“有钱千万别做好事”的慨叹。当我试着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发觉自己大概率也难以坚定“黑到头儿天会亮”的信仰时,我想到自己曾经眼中的怪人堂吉诃德,那个分不清幻实,沉浸在自己的骑士梦中无法自拔的疯子。或许我所认为的“疯”其实是英雄主义的一种体现,是无所畏惧、毫不迟疑,是永远保持虔诚、永远效忠于理想。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发出铁屋呐喊的鲁迅在某种意义上是否也算是“堂吉诃德”一样的存在?个人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力犹如蜉蝣撼树,倘若用绝对理性的头脑绝对现实地看待这一现象,便容易落入虚无主义的圈套。但“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一粒泥沙把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极致,那就是希望所在,价值所在。

《茶馆》的一字一句好比博物馆中的一器一物,教会我们认识历史、理解历史、书写好自己的历史。

 

刘小问老师点评:

短短的文字尽显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独到的思考见解。作者从《茶馆》看到了社会的变迁,看到了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更为难得的是,作者还从《茶馆》发散出去,联想到自己阅读过的作品中的堂吉诃德与鲁迅,看到了理想主义者的悲壮与勇毅。这样带着思考的阅读才真正显示了阅读的价值。

 

“悦读·乐享”推荐人:陈林婧卓(高二20班)

阅读推荐:《北京人》(曹禺 著)

 

【书籍概况】

三幕剧《北京人》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初的北平,其主要描写了一个旧中国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如何从过去“家运旺盛”的时代逐步走向衰落,以至于彻底崩溃的过程。围绕这一主要线索,作者以曾家三代人为主人公,安排了封建家庭内部和外部的互相交织着的矛盾纠葛。

 

【推荐理由】

曹禺的《北京人》以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经济衰落为全局矛盾冲突的线索与具体背景,展开家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四面楚歌中,曾宅的主人勉强挣扎,抵御,然而这挣扎到底只是自欺欺人……当我们深入封建这一躯体,便会发现其所言不止封建;读《北京人》,亦不能只读“北京人”。读《北京人》仿佛没有任何因岁月而产生的隔膜,反而觉得,这就是写给当下这个时代,写给我们的。台上每个人的心灵困境,台下的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影子,这很恐怖,却也很解渴——读《北京人》是为解渴——“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书海拾贝】

曾皓  (也抢着说)思懿,你让她自己想想。这是她一辈子的事情,答应不答应都在她自己,(假笑)我们最好只做个参谋。愫方,你自己说,你以为如何?

江泰 (忍不住)这有什么问题?袁先生并不是个可怕的怪物!他是研究人类学的学者,第一人好,第二有学问,第三进款,这,这自然是——

曾皓   (带着那种“少安毋躁”的神色)不,不,你让她自己考虑。(转对愫,焦急地)愫方,你知道,我就你这么一个姨侄女,我一直把你当我的亲女儿一样看,不肯嫁的女儿,我不是也一样养么? —曾思懿 (抢说)就是啊!我的愫妹妹,嫁不了的女儿也不是——

曾文清 (再也忍不下去,只好拔起脚向书斋走)

曾思懿 (斜睨着问)咦,走什么?走什么?

【清不顾,由书斋小门下。】

曾皓   文清,怎么?

曾思懿 (冷笑)大概他也是想给爹煎药呢!(回头对愫又万分亲热地)愫妹妹,你放心,大家提这件事,也是为着你想。你就在曾家住一辈子,谁也不能说半句闲话。(阴毒地)嫁不出去的女儿不也是一样得养么?何况愫妹妹你父母不在,家里原底就没有一个亲人——

曾皓  (当然听出她话里的根苗,不等她说完)好了,好了,大奶奶请你不要说这么一大堆好心话吧!(思的脸突然罩上一层霜,皓转对愫)那么,愫方你自己有个决定不?

曾思懿   (急着对愫)你说呀!

曾文彩   (听了半天,一直都在点头,突然也和蔼地)说吧,愫妹妹,我看——

江泰  (猝然,对自己的妻)你少说话!

[彩默然,愫默立起低头向通大客厅的门走。]

 

【读书札记】

生于深秋时,莫做折翅鸽

——读曹禺《北京人》有感

 

故事发生在秋季,厚重而萧索。秋天,尤其是北国,枯荣兴废之景象更为分明。盛夏勃发的能量逐渐收敛,结成饱满果实,枝叶则因为失去养分供给而衰老、零落,命运截然不同。

这里的北京很安静,秋风永远吹着冰冷、安静的曲调。这里的曾家也很寂静,住着没落的封建家庭,供着一大群士大夫弟子。他们染受了过多的腐烂的北平贵族文化,他们悠闲、雅致,没有什么谋生的工作,所以有着浓厚的寄生性,慢慢地消磨人的意志。自然事物新陈代谢,亦对应着时代之交,大宅门中芸芸众生的去留。四面楚歌中,这座宅院的主人勉强挣扎、抵御,然而这挣扎到底只是自欺欺人。只有一群无所事事的人,在荣光不再的宅子中,在一地鸡毛面前,细数着生命的流逝。

老爷子曾皓固执地守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道德价值,殊不知所谓士大夫的教养与优越,到了他这一代,不过是在外消耗着颜面,转头又对新兴阶层嗤之以鼻罢了。“这种开纱厂的暴发户,仗势欺人,什么东西都以为可以拿钱买。”名誉入不敷出,又耻于谈钱,难免有无赖之嫌。

其子曾文清亦是封建没落文化的产物。他出生在所谓的书香门第,却半生都在空洞的忽悠中度过;聪明绝顶,却如此沉滞、懈怠。“懒于动作,懒于思想,懒于说话,懒于举步,懒于起床,懒于见人,懒于做任何严重费力的事。”种种对于生命的厌倦和失望,使他懒于发泄心中的痛苦,懒到他不想知道自己的感觉,懒到能使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他是棵萎了苗子,只剩生命的空壳。优柔寡断以至于在行动上无能,是曾文清性格上的悲剧。生在曾家,难免被这个已经腐朽的家庭文化侵蚀,渐渐失去抗争和进取的能力,是他命运上的悲剧。

曾思懿,封建制度的受害者,更是其拥护者,然而曾家如果没有她就好像失去了一根顶梁柱。作为女主人,她被迫应付上门讨债的人;作为嫂子,尽管对妹夫江泰十分厌恶,似乎也不能将他赶出家门。曾文清没有任何管理封建家庭的事务能力,所以担子落在了曾思懿的肩上。而如果说曾思懿在心理上有什么特别依赖的人,那必然是曾文清。尽管曾文清孱弱、无能、抽大烟、养鸽子,倾心于她并不感兴趣的字画,却还是她的靠山,亦是束缚他的牢笼。这正体现出了封建对人思想的磨灭,对人的精神控制。不愿迈出步伐寻找独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天堂,夹在曾文清和愫方之间,如同笼中困兽,尖酸刻薄如曾思懿,怎么可能消停?

在这老北京里,明白的北京人应该是愫芳。她温柔、随性,安静、忧郁,缄默,但是并不懦弱。可她仍无可避免地了成了曾皓的活拐杖、“陪葬品”。她愿意留下,理由很简单:因为她爱文清,爱那个充满文采、忧郁的文清。这种爱让她愿意付出一切,包括她的自由,她宁愿困在这么一个老路。

“我们活着就这么一大段凄凉又甜蜜的日子。”

“活着不是为着自己受苦,留给旁人一点快乐,还有什么更大的道理呢?”

可因文清与愫芳的灵魂不同,他们的结局也不同。在文清能够去外面的世界飞翔时,愫芳对一切充满了希望;当看到文清归来时,她才意识到文清早已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这,这只鸽子还在家里。”

“嗯,因为它已经不会飞了。”

愫芳最终在经历了精神的轰毁之中,走上了新路:到广大的天涯去寻找真正的知己。这正是:人与生命的躯壳都到自己应该去的地方,在时代的悲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黎明。正如曹禺所言:“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曾家是“时代的弃婴”,藏匿着动荡时代最苦痛的缩影,但曙光仍有迹可寻。

在这个棺材般的世界里,在这个封建家庭震荡崩溃的图景中,我们所见到的人性的沉沦,恰恰又映射了封建制度垂死的必然性,伏笔了新生命发展的痕迹,铺垫了新北京人的崛起。我们可见生活的又一种规律,由腐朽走向衰亡,然后再走向新的胜利。

话已至此,吾以为,《北京人》绝不只是针对旧封建社会的良药,亦是当下的一针镇定剂。观今日之社会,多少人又何尝不是资本的奴隶?深秋至,满街自是枯枝败叶。若身怀双翼,自当扶摇而上,不必为环境所缚,也切忌折断自己的翅膀;处于黑暗,需坚信黎明将至,谬论自当被颠覆。不肯改变、不能挣脱的人,等待他们的是无尽的黑夜、是死亡;冲出黑暗,甩掉枷锁的人,迎接他们的是黎明、是新生。

 

刘小问老师点评:

作者读得非常细致,为我们逐一分析了剧作中的人物,详尽的描述与分析让这些剧中的角色如在目前,我们仿佛已经跟随着作者走进了《北京人》的世界之中。作者还在阅读中联想到当下的生活,产生了对生活的思考,这也是阅读中颇为重要的部分。

 

 

“悦读·乐享”推荐人:李菡语(高二20班)

 

阅读推荐:《日出》(曹禺 著)

 

【书籍概况】

《日出》以抗战前的天津社会为背景,以交际花陈白露为中心人物,以陈白露住的某大旅馆华丽的休息室和三等妓院为活动地点,通过黎明、黄昏、午夜、日出四幕剧,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恐慌影响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里腐朽的上层社会在黑暗中“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种种活动,和下层社会的悲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强烈的爱憎和迫切期待东方红日的心情。

 

【推荐理由】

《日出》以三十年代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交际花陈白露与社会各阶层人物之间的故事,由一件件日常化却典型的事件串成主角们的人生悲剧。剧中的人物无一不铐着时代的枷锁,他们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残酷与矛盾。繁华与困顿交织,欲望与虚荣重叠,堕落与希望间挣扎着的人们将人性中的残缺暴露无疑。《日出》中的悲剧不只是惹人唏嘘,更促使着读者反思当下,找寻生活中的希望。
 

【书海拾贝】

陈白露:(摇头)不会。(走到窗前,拉开慢子,露出那流线状的窗户)你看,关得好好的,(望着窗外,忽然惊喜地)喂,你看!你快来看!

方达生:(不知为什么,慌忙跑到地面前)什么?

陈白露:(用手在窗上的玻璃划一下)你看,霜!霜!

方达生:(扫了兴会)你说的是霜啊!你呀,真-呀,真-(底下的话自然是脱不了嫌她有点心浮气躁,但他没有说,只(摇摇头)

陈白露:(动了好奇心)怎么,春天来了,还有霜呢。

方达生:(对她没有办法,对小孩似地)嗯,奇怪吧!

陈白露:(兴高采烈地)我顶喜欢霜啦!你记得我小的时候就喜欢霜。你看霜多美多好看!(孩子似地,忽然指着窗)你看,你看,这个像我么?

方达生:什么?(伸头过去)哪个?

陈白露:(急切地指指点点)我说的是这窗户上的霜,这一块,(男人偏看错了地方)不,这一块,你看,这不是一对眼睛!这高的是鼻子,凹的是嘴,这一片是头发。(拍着手)你看,这头发,这头发简直就是我!

方达生:(看意地比较,寻找那相似之2点,但是——)我看,嗯(很老实地)并不大像。

陈白露:(没想到)谁说不像?(孩子似地执拗着,撒着娇)像!像!像!我说像!它就像!

方达生:(逆来顺受)好,像,像,像的很。

 

【读书札记】

《日出》是曹禺的第二部戏剧作品,作者降低了《雷雨》中强烈的戏剧性,以更为自然的手法展现更鲜明的思想。如果说曹禺的第一部戏剧《雷雨》的视角局限于封建大家庭的堕落与罪恶,那么《日出》则充分体现了作者视野的扩大。在《日出》中,曹禺通过旅店和妓院这双重空间将上层富人与下层贫民的斗争、冲突展现地淋漓尽致,穷人们与富人们生存境遇的巨大差距也在对比中越发鲜明。可以说《日出》是一曲写给底层人民的挽歌,也是对富人终将崩溃的预言。

作品主角年轻貌美的陈白露在父亲去世后没有了经济保障,只好依附于大丰银行的经理潘月亭,成了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每天周旋于富翁之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她的青梅竹马方达生听闻她的堕落便想来感化他,让她跟自己回家结婚,却被陈白露拒绝。此时的陈白露已厌倦甚至鄙夷现在的生活,然而又无法摆脱。一日,同楼的孤女“小东西”为了逃避蹂躏闯到她的房间,内心善良的陈白露虽全力救助,但终于还是被黑帮头子金八手下的人卖到妓院里,最终自尽。而一直供养她的潘月亭做投机生意,栽倒在金融社会头目金八爷手里破了产,陈白露欠的账单也越积越厚。陈白露慑于黑暗之浓重,看不见出路,黯然自杀。方达生则表示要与黑暗势力抗争,迎着日出而去。

曹禺笔下的人物是性格多元、立体而鲜活的。按照作品的设定,陈白露过去叫竹均,出身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有着一个女孩子的纯洁的心灵。她喜欢太阳升起时的温暖和明亮,喜欢窗上雾蒙蒙的霜。她又是柔软善良的,面对身世坎坷凄苦的小东西,即使是萍水相逢,她也要冒着惹祸上身的危险伸手拉一把。然而她沉溺于物质生活,即使她未曾磨灭的高洁品质使她无法停止对现状的厌恶,她仍没有勇气走出舒适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陈白露身上充满了矛盾:她厌倦上流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但又无法抵御这种生活对她的腐蚀;她不想这样生活下去,但又不愿离开这个丑恶的地方。

这不禁让我想到《雷雨》中的繁漪:她在周公馆中身不由己,她有反抗精神却将希望寄托在摇摆不定,懦弱无能的周萍身上,这体现了她思想上的局限性。而陈白露是有转机的,是她自己放弃了重回阳光的机会。无论是繁漪还是陈白露,在曹禺的笔下,都有一个共同的悲剧特点,即反抗压迫又固步自封。她们都厌恶吃人不吐骨头的旧社会,憎恨腐烂扭曲的人性,也曾想过与之抗争却无能为力。

而男主角方达生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要感化早年的女友陈白露,又要救小东西出火坑,处处碰壁,仍不甘心,还要立志“做点事,跟金八拼一拼”,他对人生还有理想,就是要反抗这个黑暗腐朽让人恶心的社会。他就像升起的太阳满怀着信心想要扫去黑暗,但在现实中,他又与现实社会隔绝、缺乏社会经验,他的力量太小了,他的这种理想根本不可能实现。他是作者肯定的正面人物,但不是理想人物。

这部作品不仅长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作者不是将戏剧冲突交织在几个人身上,而是从多个侧面表现社会生活,用多个生活化的小片段展现主题。剧中生活化的描写中和看似与主线剧情无关的人物身上,无不反映了他们“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嘴脸。

在剧中,不足者受尽剥削与压迫,生活凄苦,几乎看不到出路。孤苦伶仃的的“小东西”,身份卑微的妓女翠喜,求生不成求死也不成的黄省三,这些不足者反映了旧时代贫苦女性任人摆布、毫无自我可言的悲哀和旧中国城市小职员的苦难生活。有余者是在潘月亭为陈白露安排的客厅里聚集着的上层社会的人物,多是大丰银行的存户:靠金钱维系爱情的顾八奶奶和胡四,崇洋媚外、虚荣肤浅的张乔治,心狠手辣的潘月亭……显示着当时光怪陆离的都市上层生活的荒淫与糜烂。“有余者”与“不足者”的强烈对比,充分暴露被金钱扭曲的人性,显露出半殖民地大都市的阴霾,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

讽刺的是,贫苦的不足者自然无法得到好的结局,而有余者同样无法善终,势焰熏天的金八在商业博弈中完胜,使得潘月亭的银行破产,旅馆休息室的一干人全部破产,最终悲剧降临。“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可是太阳不属于我们,我们要睡了。”这是陈白露在绝望自杀之前说的一句话。太阳不属于这些人,这是人物个性使然,更大的因素是时代的影响。那么太阳究竟属于谁呢?我想是像方达生那样善良正直,但又超越他,比他更有社会经验,更有能力的人,是那些唱着“日出东来,满天的火红”的夯歌的劳动者,他们“象征伟大的未来,蓬蓬勃勃的生命”。日出本身就象征着希望,或许整部作品也寄托了作者对东方红的期待。

 

刘小问老师点评:

《日出》这部剧作名为“日出”就带有很强的象征意味,黑夜自是浓烈,但日出也即将到来。作者的文字全面而细致,既展现了社会各层人物的不同命运,也深入分析了主角的遭际;同时又视野广阔,能将曹禺笔下的角色联系起来,探究她们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见,作者对《日出》的阅读与思考十分精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