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十四期)散文类:“生命况味”(一)-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_欢迎访问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官方网站
scroll down

学校部门

好读书,读好书!| “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之(第十四期)散文类:“生命况味”(一)

作者:

2024级高一年级9—16班同学

来源:

科教处

访问量:

2025-03-17

 

“畅游书海,感受阅读快乐;浸润书香,分享阅读体验。”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推动华中师大一附中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倾力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旨在激发每一位师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与书本为伴、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对话,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培养“未来世界的引领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地标,藏书多达九万多册 ,不仅承载着师生们学习阅览、资源获取、学术科研的需求,也发挥着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悦读·乐享”活动将陆续推出同学们推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馆藏书籍,引导同学们在书籍、信息资源丰富的时代,学会选择读什么书,如何智慧地读书,在阅读分享之中成长为有文化高度、有思想深度、有人文气度的人。

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书。传递阅读的星星之火,感受智慧的静水流深。我们定期推出“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的相关报道,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有诗、有书、有远方!

 

本期“走进华中师大一附中图书馆‘悦读·乐享’”系列活动推出2024级高一年级9—16班同学阅读推荐的散文类优秀作品专辑(一)。指导老师为语文学科涂平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推荐的散文类书籍吧!

推荐书目:

  1.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著)
  2. 《文化苦旅》 (余秋雨 著)
  3. 《人间有趣》 (汪曾祺 著)

 

指导老师:涂平

涂平,华师一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课改先进个人。2024年湖北高考语文145分黄郑煊同学的语文老师。曾荣获国家级论文评比一等奖,华师一首届教学节论文评比一等奖,华师一青年教师新课程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等;曾辅导学生荣获楚才杯作文竞赛一等奖,海峡联合杯作文竞赛一等奖,全球华文学生文学奖一等奖等;所带班级曾荣获“武汉市优秀班集体”“武昌区优秀班集体”等荣誉称号。

 

导 语:

在喧嚣尘世中,寻一方宁静,散文便是那心灵的栖息地。它似山间清泉,洗涤心灵,流淌着诗意与哲思。于细腻笔触下,赏春花秋月,感人间冷暖。跟随作者的脚步,穿梭于岁月长河,领略山川湖海的壮丽,体悟市井小巷的烟火。

散文,没有小说的跌宕情节,却以真情实感雕琢生活片段。灵动的文字间,蕴含着无尽韵味,或激昂振奋,或温婉低吟,触动内心最柔软处。阅读散文,是一场与心灵的对话,让疲惫的灵魂得到慰藉,于字里行间感受文字的力量,开启一场美妙的精神之旅。沉浸其中,品味生活的本真之美。

 

“悦读·乐享”推荐人:陈子睿(高一10班)

阅读推荐:《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 著)

 

 

【书籍概况】

这是一本指南,为人们的精神之舟指明航向。其核心为“回归”,也可以说“重拾”。回归原始,精神上的原始,回归童心,回归质朴,回归对自然的敬畏,回归对道德的修行。不是在教唆,只是用思考征服,用文字感动,用真心唤醒。

 

【推荐理由】

在一个经济飞速进步的时代,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精神出现迷茫的时代。可怕的迷茫!遮挡光亮的不是黑暗,是迷雾。《精神明亮的人》以犀利的眼光审视,以纯净的灵魂思考,以诗意的语言讲述,为迷茫徘徊的人重拾精神之明亮。

 

【书海拾贝】

所谓的成熟,表面上是一种增值,但从生命美学的角度看,却实为一场减法,不断地交出与生俱来的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去交换成人世界的某种逻辑,某种生存策略和实用技巧,就像一个懵懂的天使,不断地掏出衣兜里的宝石,去换取巫婆手中的玻璃球。

 

【读书札记】

 

回归明亮精神,重拾美好心灵

——读《精神明亮的人》有感

 

按常人的眼光来看,作家多是很矫情的。福楼拜一句简单的“按时看日出”,让王开岭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

作家是有哲学家的禀赋的,他们常常反思反思自我,反思反思时代,而王开岭的“矫情”,也出自这种反思,反思当今社会人们明亮精神的迷失。并非要求我们按时看日出,这只是众多形式中的一种,其核心在于,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带有一种热情去生活。说白了,这无关看不看日出,这不是眼睛的事,也不是作息的事,这是心灵的事。

我想真正智慧的心灵都应该是快乐的,饱含热情的。人活着,干脆说人的心灵活着,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假如没有宏伟的理想抱负,那就像养花养草一样,安顿好自己的内心,作为个体,这已经是很完满的一生了。能够看到普通、平凡世界的美好,能够在这个本“没有什么意思”的世界中发现“意思”,由此感到一种快乐,一种获得,一种对生活发自内心的喜欢,乃至热爱,这样的人生是很幸福的。

文章中还特别讲到另一种“热情”,被牵着走,甚至是被追着赶着走的“热情”。而真正安顿好的心灵应该是不紧不慢,有舒适的节奏,不匆忙,不慌张。心灵的事情很奇妙,心灵要想获得安静从容,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自发的,自主的领悟。赶鸭子上架的方式,并不适用于心灵的养护。兼具热情与平和,是心灵最舒适的状态。

所谓精神明亮的人,到底是怎样一种人?是内心充盈丰满的人,是同时可以感受并向往事物美好的人。由此才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显得平静随和,在精神荒芜与空心的时代下,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拥有这样的心灵,是可以“不假外求的”。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曾是精神明亮的人。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我们都拥有这样美好的心灵。“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只有像儿童一样,精神明亮,目光清澈,才能对这世界有所发现,才能比平日里看得更多,才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视到神奇与美丽。”

初中时我初读这篇文章,现在是重读。我可以笃定,当时并没有读懂。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说明当时的我还幸运地持有纯净的童心,正是文章中作者希望人们永远持有的那种童心。如今重读算是“朝花夕拾”吧。年少无知的我不曾赏明白的花儿,现在终于品出味儿来。虽然有些悲哀,但更多的是庆幸。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论是谁都难免丧失一些热情,关键在于如何重拾。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做到这件事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了。

我们每个人曾经都是很可爱的人,只可惜,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丢弃那些珍贵的可爱的东西,我们要找到,找回那些东西,做精神明亮的人。

 

涂平老师点评:

这本书犹如一面照见人心的镜子,引领读者在喧嚣中寻找那份久违的精神明亮。作者紧扣“热爱”“快乐”“热情”“美好”“可爱”几个关键词,既为我们阐释了精神明亮的人是怎样的,也是呼吁大家恢复如同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像儿童一样精神明亮、灵魂自由舒展。

 

“悦读·乐享”推荐人:董卫哲(高一11班)

阅读推荐:《文化苦旅》(余秋雨 著)

【书籍概况】

《文化苦旅》是由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余秋雨所著的一部散文集,是作者在上世纪数十年间对海内外考察时写下的作品,借以山水风物寻文化与人生之谛,探历史与文人之格。

 

【推荐理由】

文章笔法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带有浓厚“文化大散文”的特点,含英咀华,笔墨生花,很值得我们学习。此外,文中温有深厚的学问与哲思,浓缩了作者对文明、文化的见解,处处彰显着作者的人生之观。

 

【书海拾贝】

1.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2.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3.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

 

【读书札记】

借此次的机遇,窥之门缝,轻弹浮尘,重拾此书。捧于手中,感受着那一页页的分量带来的心灵的安定,如重见久别的浪子,气场未绝,心中欣喜,竟也不由生出“万里蹀躞,以此为归”的感叹……回忆起来,初读《文化苦旅》,亦是三年前之事了。与之重逢,才发现对其的了解竟如此匮乏,不由自耻,也不由自喜,喜心仍有所念,缘而未尽,道尚漫,路依长。

初读之时,读的是内容,是文化。须承认,余秋雨先生之文笔,实可称之为一绝,以至于当时的我受之影响颇深而不自知,而当那文风被匆匆时光抹去方知嗟叹。“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进行分割,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实在难以想象,这是多么广博的积累,又是多么细致的内心才能如此留墨。除去文笔,时至我再读之时,仍令我记于心中的便是书中所描绘出的文化氛围了。当文字流于眼前,很奇怪,我的眼前总是浮现着一位典雅的老者,他身旁是流水东逝,研墨留香,诗文长诵,老者一笑,整个画卷就在瞬间生动了,华彩了——这是文化的长卷。因而在他的文字之中,你能看见苏东坡在黄州的突围,听见滚滚江水中都江堰至善的遗言,读出中华文明的自然之路及人类文明的眉前大道。这也是《文化苦旅》为何永远充实而健在,为何那隐隐的墨总能扣拨读者的思绪,在心间久久回环。

再读之时,读的是作者,是人生。轻轻翻动纸张,不难发现,作者自己的人生与声音是隐在那一页页纸中的,那些蓬勃的思想在纸张的翻阅中一遍又一遍地浮现。在书中不难了解到,作者是遇过文化界巨大的恶意的,虽书中言之:“执笔之时不浪费滴墨于对诽谤的反驳”,可每每论及古代文人之苦、及当时社会文化之阻,总少不了作者对于这一类文化与社会现象的感慨,对那段历史的不公的一次次愤怒地呐喊。我想,读者是可以体悟到作者活跃的个性和情怀的,这鲜明的个性和情怀与书中的文化氛围一同为此书打下了精神的底色,使人倍感亲切与温馨。如果仅仅于此,显然是不足的。可这也是余秋雨为何为余秋雨,“文化苦旅”为何为“文化苦旅”,我认为这是书与作者共同的魅力,使得精神底色的色块得到有机的调和,使得长卷最终得以华彩。诚然,苦痛给作者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疤,可他还是做到了自己的坚守——如他所言“专注于文化”,这是需要广博到可容天地山海的胸怀的。如有疑虑的读者可读《中国文脉》,那是一部纯粹于文化的著作。因为这份胸怀,呐喊也变得有力而不带愤恨,文化也染上了个性的彩而无私怨的杂。品读白纸黑字,越发显现这种人生格局的伟大,这种伟大也随“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中的文化之气,“人生之旅”中的人格之光一同得到了终章的升华。

这便是我从中窥见的一角,却已如高山,含笑,告诉我道阻且长。

尾页再次被翻至左侧,不解此次,缘是否概既尽。这一次,不再担扰,因为我明白,此之长巷,必将永生相伴。“且忆且思,且喜且泣”。

 

涂平老师点评:

作者对余秋雨先生的文笔赞不绝口,在其文字的熏陶与滋养下,汲取了无穷的智慧与力量,札记中诗意盎然的语言、饱满充沛的情感,无不让人沉醉。

 

“悦读·乐享”推荐人:邓倪晨(高一13班)                  

阅读推荐:《人间有趣》(汪曾祺 著)

【书籍概况】

《人间有趣》以“有趣”为主题,共分四辑,收录了汪曾祺经典小说与散文共39篇。辑一以“生活是很好玩儿的”为题,收录了汪老写生活趣事的作品,真实自然,深得生活之妙趣。辑二以“一定要爱着点什么”为题,收录了汪老写个人爱好的作品,读书、写字、看画、作文、看戏,趣味盎然。辑三以“人间有戏”为题,收录了汪老谈论戏曲的作品,见解独到,可以看出汪老对戏曲的钟爱之情。辑四以“这些老人真有趣”为题,所收作品都是身边平凡的、有趣的人。

 

【推荐理由】

《人间有趣》记录了生活中的趣人、趣事,是关于“生活“和”有趣“的作品,作者对生活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作品中展现的平凡人物,都是人间喜怒哀乐与生活百态的真实写照。

 

【书海拾贝】

1.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2.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

3.山河万朵,自在独行,而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4.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读书札记】

在繁忙的学习间隙,我偶然翻阅了汪曾祺先生的《人间有趣》一书,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智慧的世界。这本书以“有趣”为主题,分为四辑,收录了汪老经典的小说与散文,每一篇都如同一幅细腻的水墨画,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真谛。

辑一“生活是很好玩的”中,汪老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生活中的点滴趣事,无论是七里茶坊的见闻,还是果园杂记中的果树涂白,都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与智慧。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在汪老的笔下却变得生动有趣,让人不禁感叹,原来生活处处皆学问,处处皆乐趣。

辑二“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则展现了汪老的个人爱好与追求。读书、写字、看画、作文、看戏,每一项都是汪老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通过这些爱好,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灵魂。汪老对戏曲的钟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他在“人间有戏”一辑中,用独到的见解和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戏曲世界。

而辑四“这些老人真有趣”则让我感受到了汪老对身边平凡人的深厚情感。他笔下的老人们,虽然生活平凡,但却各有各的趣味和故事。比如《捡烂纸的老头》中,那个被人忽视、喜欢吃烧饼的糟老头子,他孤独地死去,却在破席子底下留下了用麻筋捆得整整齐齐的八千多块钱。这一幕让人心酸,也让人思考,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也值得我们关注和尊重。

读完《人间有趣》,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汪老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腻的观察。他用一颗敏感而温暖的心,捕捉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并用文字将这些瞬间定格下来,成为永恒。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此外,汪老的文字也给了我很多启示。他教会了我如何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如何在平淡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幸福。他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在忙碌和喧嚣中找到了一片宁静和美好。

总之,《人间有趣》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真谛,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这个多彩的世界。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汪老的这份热爱和智慧,继续前行,用心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让自己的人生也变得更加有趣和精彩。

 

涂平老师点评:

 汪曾祺说:“人间滋味,皆有情趣。”作者可谓悟得作品之精髓,以作品内容为序,重点谈到了汪老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给予自己的启示——如何在平淡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2025 /

03-17

所属分类:

相关资讯—

Baidu
map